延平学术号渊源,端的名师四代传。
连岁朋来多秀士,一朝归去两高贤。
休言道统追千载,但淑人心直几钱。
见说新侯真好学,弓旌不日定招延。
陈宓(一一七一~一二三○),字师復,学者称復斋先生,莆田(今属福建)人。俊卿子。少及登朱熹之门,长从黄榦学。以父荫入仕。宁宗庆元三年(一一九七),调监南安盐税(本集《丁巳选调》)。歷主管南外睦宗院,再主管西外。嘉定三年(一二一○),知安溪县(明嘉靖《安溪县志》卷六)。七年,入监进奏院,迁军器监簿。九年,因建言忤史弥远,出知南康军。任满,改知南剑州,创延平书院。十七年,命知漳州,闻宁宗卒,乞致仕。理宗宝庆二年(一二二六),起提点广东刑狱,未上,主管崇禧观。绍定三年卒,年六十。追赠直龙图阁。有《復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二十三卷等。事见清干隆《福建通志》卷四四,《宋史》卷四○八有传。 陈宓诗,以清抄《復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藏南京图书馆)爲底本。底本形式尚整饬,但错漏极多,除少量酌校有关书引录,大量明显形误字、别体字径改;涉及文义的误字,改后加校;部分无法确定的错漏,加校。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送延平二堂长》是宋代诗人陈宓所作,描写了延平学术的渊源和名师传承的情景。诗中流露出朴实而深刻的诗意,展示了陈宓对教育和学术的关注。
这首诗的中文译文如下:
送别延平学堂的二位长老,
延平学术源远流长,
四代名师相传。
每年都有众多才子来此结交,
如今他们将一同离去,
成为两位高贤。
不必言说学术的传承已有千载,
只需注重人的品德直率,
这是何等难得的财富。
听说新任侯爷非常好学,
不久便会宣布延揽人才的消息。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陈宓对延平学堂的祝福和对学术传承的思考。首先,他强调了延平学术的历史渊源和名师相传的重要性。其次,他表达了对来延平学堂求学的才子们的慰问和送别之情。然后,他指出了学术的传承并非只在于理论的继承,更重要的是人的品德和直率。最后,他以一种期待的语气提及了新任侯爷对学术的重视,并预示着学堂将继续吸引人才。
整首诗以简练的表达展示了作者对学术和教育的重视。虽然没有直接揭示出诗人的情感,但通过对学术和才子的赞颂,以及对新任侯爷的期待,诗中透露出对教育兴盛和学术繁荣的热切希望。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精准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学术传承和教育价值的思考。同时,它也是对延平学堂的致意和祝福,寄托了作者对于学术繁荣和人才培养的希冀。
愁是云阴喜是晴,春游保处不关情。黄鸡亭馆琴三弄,青果杯盘酒数行。满砌雨新平笋密,隔墙风送落花轻。鉴湖湖上樵山老,破帽枯藜过一生。
府园秋后一池荷,绿盖纵横百柄多。折尽再生钱样叶,却疑天气复清和。
黄壤讵知我,白头徒忆君。唯将老年泪,一洒故人文。遗文三十轴,轴轴金玉声。龙门原上土,埋骨不埋名。
遐年畀东榻,流庆羡停储。吊者九皋唳,幽夫百岁居。鱼轩川上逝,石窌墓前书。绝妙斯铭勒,宁惟崔蔡如。
凌空石磴三千丈,匝地瑶林百万花。自有眼来方见此,直疑身山到仙家。
妙旨迅速,言说来迟。龙门上客,未举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