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送赵?几秘书还钱塘》

世人何局促,奔走鬓苍苍。
闻道余杭守,独游何有乡。
禅心朝吐月,元气夜生光。
清静安罢瘵,宽仁服暴强。
声名高一世,风采见诸郎。
谒帝朱为绂,还家彩作裳。
经过留画舫,谈笑接清觞。
问讯颜依旧,峥嵘岁自长。
人生真几许,世味不堪尝。
归去闻诗罢,求余却老方。

作者介绍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作品评述

《送赵?几秘书还钱塘》是宋代苏辙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世人何局促,奔走鬓苍苍。
闻道余杭守,独游何有乡。
禅心朝吐月,元气夜生光。
清静安罢瘵,宽仁服暴强。
声名高一世,风采见诸郎。
谒帝朱为绂,还家彩作裳。
经过留画舫,谈笑接清觞。
问讯颜依旧,峥嵘岁自长。
人生真几许,世味不堪尝。
归去闻诗罢,求余却老方。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感慨和对归隐田园的向往。诗中描述了现实社会的繁忙和忧虑,以及诗人渴望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心情。他认为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宁静才能摆脱烦扰并体验到真正的光明与自由。诗人还表达了对宽仁和正义的追求,对权势的厌弃,以及对文化和艺术的热爱。

赏析:
这首诗词以自然、淡泊、追求心灵自由为主题,通过对现实世俗生活的描绘和对归隐田园的憧憬,表达了诗人对内心平静和真实自我的追求。

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描绘世人的繁忙奔波和诗人追求宁静自在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对比,凸显了诗人的思想和情感。诗中的"禅心朝吐月,元气夜生光"表达了诗人追求内心宁静和灵感启迪的愿望。"清静安罢瘵,宽仁服暴强"表明诗人崇尚清静和宽厚仁爱的品德,对暴力和强权表示反感。

诗中还表达了诗人对声名和风采的追求,但他认为这些只是世俗的荣耀,真正重要的是内心的安宁和追求艺术、文化的热爱。诗人希望能够远离尘嚣,回归家园,在自然和艺术中寻找到生命的真谛。

整首诗词朴素而含蓄,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和追求。它呈现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世俗生活的反思,让人感受到诗人对真实自我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寄题刘巨卿家六咏·蒙斋》

    是心如维斗,万物所取正。蒙之以微云,孤光更渊靓。

  • 《静晖楼晓坐》

    岭宿寒云薄,楼迎晓日斜。危檐排语雀,落木点啼鸦。佛鼓依山寺,炊烟隔岸家。移时收足坐,清兴会烟霞。

  • 《咏怀十首》

    西谷有一士,荡然无所求。问君何为者,神闲道自休。上无求于帝,寿夭等浮沤。中无求于世,人呼任马牛。下无求于子,苟以嗣春秋。三者既无求,长歌何所忧。

  • 《戏靠安岩呈双溪大师》

    陕府铁牛却知有,春秋几几成过咎。一身还作二如来,黑白不分辨香臭。

  • 《水调歌头 赋德新王丈玉溪,溪在嵩前费庄,》

    空蒙玉华晓,潇洒石淙秋。嵩高大有佳处,元在玉溪头。翠壁丹崖千丈,古木寒滕两岸,村落带林丘。今日好风色,可以放吾舟。百年来,算惟有,此翁游。山川邂逅佳客,猿鸟亦相留。父老鸡豚乡社,儿女篮舆竹几,来往亦风流。万事已华发,吾道付沧洲。

  • 《再用前韵一首》

    已无功业上凌烟,且泛扁舟逐计然。自喜兹游胜平日,不知今夕是何年。横空蝃蝀聊欹枕,满袖婵娟永共船。同社贤豪多载酒,坐添清兴浩远边。

版权所有©成语大全网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