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岁风埃地,终朝云水情。
身兼飞锡健,眼向故山明。
不改禅衣色,从来野橐轻。
烦师伴猨鸟,两耳厌车声。
强至(一○二二~一○七六),字几圣,杭州(今属浙江)人。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除泗州司理参军,歷浦江、东阳、元城令。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韩琦判永兴军,辟爲主管机宜文字,辗转在韩幕府六年。神宗熙宁五年(一○七二),召判户部勾院,迁群牧判官。九年,迁祠部郎中、三司户部判官。卒,年五十五。其子浚明集其所遗诗文爲《祠部集》四十卷,曾巩爲之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祠部集》三十五卷,又《韩忠献遗事》一卷。《咸淳临安志》卷六六、清强汝询《求益斋文集》卷八《祠部公家传》有传。 强志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参校武英殿聚珍版木活字本(简称活字本)、武英殿聚珍版同治七年刻本(简称同治本)。另辑得集外诗四首,附于卷末。
《送臻上人还云山》是宋代诗人强至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半年来,尘土飞扬的地面,
整日心怀云水之情。
身披飞行的僧帽,
眼神却望向故山的明亮。
不改变禅衣的颜色,
一直以来背负轻便的行囊。
与猿猴鸟鸣为伴,
两耳厌倦了车辙之声。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僧人的归还之旅。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这位僧人的敬佩之情,赞美了他在修行中的坚持和追求。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云水之境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纷扰尘世的厌倦之感。诗人以致敬的态度,送别这位修行者,祝愿他回到故山,继续精进修行。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对修行者的敬佩之情和对自然景色的向往。描绘了半年来风尘仆仆的旅途和对云水之境的心怀,彰显了修行者追求心灵净化与超脱的决心。通过对禅衣的颜色和野橐的轻便描写,诗人突出了修行者的简朴和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诗中的猿猴与鸟鸣,以及厌倦车声的表达,凸显了诗人对自然与宁静的渴望,以及对尘世喧嚣的疲倦之感。
整首诗以写景为主,通过景物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自然与心灵的追求。同时,诗中也蕴含了对修行者的赞美和敬佩,以及对禅宗生活态度的赞扬。整体氛围清新恬静,给人以宁静与超脱的感受。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精准的语言,准确地表达了情感和意境,展示了强至的才华和诗人的独特视角。它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又包含了对人生境界和修行追求的思考,给读者带来了一种思索和感悟的空灵之感。
甲戌缠国哀,时属秋八月。近辅馀英山,洪水中夜发。狼藉彻旬雨,拔地殊飘忽。滔天肆奔迸,变幻起崷崒。徒步登县楼,浩渺沉林樾。妖氛混泽气,势极火焰突。绵亘山下乡,逃难想颠蹶。晨兴雨更澍,邑屋已隉杌。高跳空刺肠,何异睹溟渤。飘尸不可计,可者布竹筏。栖危或得命,其奈
自有吾儒乐,人多不肯循。以禅为乐事,又起一重尘。
不肯爬沙桂树边,朵颐千古向岩前。巴东峡里最初峡,天下泉中第四泉。啮雪饮冰疑换骨,掬珠弄玉可忘年。清游自笑何曾足,叠鼓冬冬又解船。
晁董科名累,向雄利禄儒。惟公传洛学,处世类齐竽。湖外严兵戍,神畿析使符。恍然成昨梦,一吊束徐刍。
秋风吹落叶,君作武昌游。只道从军乐,那知别路愁。寒暄楚岫色,日夜汉江流。大阃多珠履,无为弹蒯缑。
能名净行达理闱,振锡携瓶出翠微。恩重冕旒曾召对,情高云鹤却同归。会思莲社寰中结,杯泛潮风海上飞。不是清时未陈力,便堪随去扫岩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