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江海,入此土,万水千山同一路。
来时无物去时空,稽首牟尼悉加护。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诗词:《颂证道歌·证道歌》
朝代:宋代
作者:释印肃
《颂证道歌·证道歌》是宋代佛教僧人释印肃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历经江海、来到这片土地的人,体现了万水千山同一路的情感。无论是来时还是去时,都感受到了时空的虚无。同时,作者虔诚地向牟尼佛祖磕头,寄托了对佛教的信仰和祈求。
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是:
历经江海,入此土,
万水千山同一路。
来时无物去时空,
稽首牟尼悉加护。
这首诗词的诗意深远,通过描述历经江海、来到这片土地的人,表达了人们在行进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尽管旅途艰辛,但作者以万水千山作为比喻,强调了众生在修行道路上的共通性,暗示了众生都在追求同一个目标。
诗词的第三句“来时无物去时空”表达了时光的无常和虚无。无论是来时还是去时,人们都无法带走物质的财富,也无法逃离时间的流逝。这句话呈现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性,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把握修行的机会。
最后两句“稽首牟尼悉加护”,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的虔诚信仰和对佛祖庇佑的祈求。稽首表示对佛祖的恭敬和敬仰,悉加护则寓意佛祖对信仰者的庇佑和加持。通过这样的表达,作者表明了自己对佛法的信仰和对佛祖的依靠,希望得到佛祖的保佑和指引。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传达了人们在修行道路上的坎坷与挣扎,强调了众生在不同时空中的共通性,表达了对佛教信仰的虔诚和对佛祖庇佑的期盼。这首诗词通过抒发内心的感悟,引发读者对人生意义和修行道路的思考。
闲居虽懒放,未得便无营。伐木添山色,穿渠擘水声。经霜收芋美,带雨接花成。前日邻翁至,柴门扫叶迎。
七岁投閒日,浑如未第初。牛衣困褴缕,鹤饭愧粗疏。圣有杯中露,朝无别后书。温寻皆旧学,风雨岁时余。
鲁公之节非一死,其谁碑之子曾子。鲁公之德人未知,其谁堂这张紫微。继公作郡五百载,登堂思公宛如在。江南遗墨处处传,鲁公去作麻姑仙。一杯相与借风月,但见云碧开池莲。紫微声名今第一,归上鸾台应不日。笑谈千里无兵戎,临川草木生春风。他年道傍儿女说,不思鲁公思张公。
官曹无人吏休沐,杜门谢病车脱轴。门前经旬客不至,苔色侵阶春更绿。书堂萧然白日静,黄蜂收声蜜房足。杨花浩荡天无风,檐端三丈朝阳红。晴薰病眼暖欲醉,卧搔短发如飞蓬。枕书睡熟呼不醒,黄粱正饭邯郸翁。不知纷纭梦几许,觉来烟际闻昏钟。
圣主崇文化,锵锵得盛才。相因归梦立,殿以集贤开。象系微言阐,诗书至道该。尧尊承帝泽,禹膳自天来。礼洽欢逾长,风恬暑更回。国朝将舜颂,同是一康哉。
二月清江外,遥遥饯故人。南山晴有雪,东陌霁无尘。骑别章台晚,舟行洛水春。知君梁苑去,日见白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