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达磨为初祖,梁王未契如聋瞽。
廓然无圣尚求名,拂袖魏邦无处所。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颂证道歌·证道歌》是宋代释印肃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菩提达磨为初祖,
梁王未契如聋瞽。
廓然无圣尚求名,
拂袖魏邦无处所。
诗意:
这首诗词探讨了佛教的修行和追求证悟的主题。它通过提及菩提达磨和梁王,表达了两种不同的境遇和心境。
赏析:
这首诗词以菩提达磨和梁王作为形象,呈现了两种不同的境遇和心态。
首先,菩提达磨作为佛教禅宗的初祖,代表着修行的境界和智慧的开悟。他通过坚定的修行和内心的觉悟,达到了对佛法的领悟和证悟。他的存在象征着佛教追求解脱和超越尘世的精神。
而梁王则代表了那些未能领悟佛法、未能脱离纷扰的众生。他们像聋子和瞎子一样,无法理解真理的含义,陷入了迷惑和无知之中。梁王的形象彰显了人们在世俗中追求名利的盲目和困顿。
整首诗词通过对比两种境遇,表达了印肃对修行和证道的思考。他强调了修行者应当超越世俗的名利追求,不被外在的诱惑所左右。菩提达磨的境界象征着无为而治的境地,他超越了尘世的束缚,寻找真理的道路。与之相对,梁王的形象则暗示了追逐名利所带来的虚妄和无果。
这首诗词以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通过对比和隐喻的手法,传达了佛教的修行理念和人生的思考。它鼓励人们超越功利的追求,寻求内心的安宁和智慧的启迪。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玉尘固清俸,也莫大餐多。试问采薇子,而今还在麽。
肺渴常止酒,目昏复捐书。蒲团坐袖手,一窗宽有余。心知世缘薄,分与钟鼎疏。湛然千仞渊,养此径寸珠。光明照忧患,何适不自娱。白云可与友,晴空闲卷舒。
树杪过流星,轻霜落半庭。疏花与孤客,相对一青灯。
梅花似雪。赏花记得同欢悦。更阑犹自贪攀折。不怯春寒,须要待明月。如今月上花争发。疏枝冷蕊对离缺。人心只道花争别。不道人心,不似旧时节。
南山一尺雪,雪尽山苍然。涧谷深自暖,梅花应已繁。使君厌骑从,车马留山前。行歌招野叟,共步青林间。长松得高荫,盘石堪醉眠。止乐听山鸟,携琴写幽泉。爱之欲忘返,但苦世俗牵。归时始觉远,明月高峰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