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妄心,取真理,猛火聚中求冷水。
胜势婆罗请上山,须臾便入三摩底。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颂证道歌·证道歌》是宋代释印肃所作的一首诗词。该诗词表达了舍弃妄念,追求真理的主题,通过以猛火寻求冷水的比喻,揭示了修行的艰辛和追求的决心。
这首诗词以婆罗门的胜势请上山、须臾便入三摩底的场景为背景,通过这一情景来诠释修行者的意志和决心。作者通过对修行者的内心世界的描绘,表达了一种舍弃妄念、追求真理的决心和执着。
整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修行者摒弃一切妄想,追求真理的坚定信念。通过婆罗门胜势请上山和须臾便入三摩底的描写,展现了修行者追求解脱的决心和毅力。猛火聚中求冷水的意象,则强调了修行之路的困难和艰辛,突出了修行者要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困难,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整首诗词意境清新,字句简练而质朴,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富有意象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修行者坚定的决心和追求真理的热情。同时,通过运用火与水的对比,以及山与三摩底的意象,诗词传递出一种超越尘世的境界,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了修行者舍妄心、追求真理的决心和努力。它将修行者的内心世界与自然景观相结合,以富有想象力的意象描绘出修行的艰辛和追求的决心,给读者带来一种超越尘世的境界感受。
京携刽子丹谁颈,怒发私书族几家。天上那无黄背子,人间岂有白桃花。
巉岩恶面插苍须,中道时时自笑呼。但怪佯狂轻去俗,果闻高论足开余。恶看富贵庸男子,喜见徜徉隐丈夫。我是自高无许可,今朝为子一长吁。
望里春风接翠微,无情风自送潮归。钱塘江上怅斜晖。我似江潮来又去,君如鸥鹭逐波还。人生知己总相怀。
人有岁寒心,乃有岁寒节。何能貌不枯,虚心听霜雪。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亦!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