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道如闻近稍安,乘骢按部凛生寒。
忽逢太守能相下,俱是从来言事官。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送周正孺自考功郎中归守梓潼兼简吕元钧三绝》是苏轼(苏辙)所写的一首诗,描述了苏轼送别周正孺归守梓潼的情景。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东道如闻近稍安,
乘骢按部凛生寒。
忽逢太守能相下,
俱是从来言事官。
诗意:
这里的“东道”指的是当地的官员,意指周正孺在此地的官职。诗人表达了对周正孺即将离开、返回梓潼的祝愿和送别之情。第一句说道,离别的消息传到这里稍有安慰。第二句描写了周正孺坐在华丽的马车上,整齐地按照官职等级坐着,但内心却感到寒冷与凛然。第三句忽然遇到了太守(地方行政官员)向他致意,以此表达太守对他的认可和赞赏。最后一句指出,无论何时何地,言事的官员都是有共同的品质和职责。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送别周正孺的作品,情感真挚而深沉,表达了对离别友人的祝愿和思念之情。通过描写周正孺的离别场景,诗人抒发了自己对友人的敬重和对他在官场上的辛勤努力的赞赏。
诗中的描写细腻而生动。第一句以“东道”形容当地官员,暗示了周正孺在此地的官职地位。第二句以乘骢按部凛生寒的形象描绘周正孺,凸显了他内心的忧愁和离别的寂寥。第三句突然出现的太守,给诗中增添了一丝转折和温暖。最后一句点明了言事官员的共同特质,表达了诗人对周正孺的认同和对整体官场的思考。
整首诗情感真挚,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官场现实的思考。通过描写周正孺的离别和对官场的触动,诗人抒发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官场的期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思考和对官场风气的反思。这首诗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融入了对社会现实和官场风气的思考,体现了苏轼作品中常见的关注社会、反思现实的主题。
见说诗并赋,严陵已尽刊。未能亲去觅,犹喜借来看。纸上春云涌,灯前夜雨阑,莫先朝路送,政好遗閒官。
才大无不备,出入为时须。雄藩精理行,秘府擢文儒。诏书忽已至,焉得久踟蹰。方舟趁朝谒,观者盈路衢。广筵列众宾,送爵无停迂。攀饯诚怆恨,贺荣且欢娱。长陪柏梁宴,日向丹墀趋。时方重右职,蹉跎独海隅。
浮世浮华一断空,偶抛烦恼到莲宫。高僧解语牙无水,老鹤能飞骨有风。野色吟馀生竹外,山阴坐久入池中。禅师莫问求名苦,滋味过于食蓼虫。
千里入黄云,羁愁日日新。疏钟关路晓,远雨寒山春。南眺有归雁,北来无故人。却思陪宴处,回望与天邻。
山川有佳处,神物严守卫。自非夙有因,孰敢发其秘。众壑拥流泉,青间见白沸。洗我杖与屦,时作深入计。要须乡道先,行与老人值。指我洞壑已,忽不知所诣。劚荒划巨石,稍去眼中翳。豁然大厦开,位可百人置。嵌严一日出,自此沓游骑。开山属老夫,爱山必同类。甚畏长风寒,当暑
买褚得薛不落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