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日明青嶂,春风送马蹄。
数朝秦岭北,今夜洛阳西。
禁水绿波满,芜城碧草齐。
客心归更速,解辔恨栖鸡。
李廌(一○五九~一一○九),字方叔,号太华逸民(宋周紫芝《太仓稊米集》卷六六《书月巖集后》)、济南先生(宋谢采伯《密斋笔记》卷三),祖先由郓州迁华州,遂爲华州(今陕西华县)人。早年以文章受知苏轼。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苏轼知贡举,得试卷以爲廌作,置之首选,而是科廌竟下第,所以轼有“平生漫说古战场,过眼还迷日五色”(《送李方叔下第》)之叹。后再举亦失利,遂绝意仕进,定居长社。徽宗大观三年卒,年五十一。有《济南集》(一名《月巖集》)二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八卷,其中诗四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李廌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近人李之鼎宜秋馆《宋人集》丙编本(简称宜秋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宿路北》是宋代李廌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夜晚的场景,以及诗人旅途中的心情和感受。以下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宿路北
晚日明青嶂,
春风送马蹄。
数朝秦岭北,
今夜洛阳西。
禁水绿波满,
芜城碧草齐。
客心归更速,
解辔恨栖鸡。
译文:
夕阳映照着青嶂明晃,
春风吹送着马蹄声。
数朝时光已过,我来到了秦岭北,
今夜我在洛阳的西边。
禁水中的绿波漫满了,
芜城上的碧草一片齐。
我作为旅客,心中渴望回家更加迅速,
解开马鞍,对着鸡鸣感到懊悔。
诗意与赏析:
《宿路北》以诗人旅途中的经历和感受为主题,通过描绘景色和表达内心情感展示了他对归乡的渴望。首先,诗人用“晚日明青嶂”来形容夕阳照耀在嶂岭上的明亮景象,给人以壮丽的视觉感受。接着,诗人通过“春风送马蹄”表达了旅途中的轻松愉快和对家乡的向往。诗中的“数朝秦岭北”和“今夜洛阳西”揭示了诗人旅途的漫长和他目前所处的位置,进一步凸显了他离家的距离。而“禁水绿波满,芜城碧草齐”则展现了他所经过的地方风景的美丽和宁静,同时也暗示了他在途中所感受到的孤寂和离乡之苦。最后两句“客心归更速,解辔恨栖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焦急和对归家的渴望,他解开马鞍,怨恨着鸡鸣报晓,希望时间过得更快以便早日回到家乡。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相结合的手法,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心境和对家乡的思念,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喜悦、孤寂以及对归乡的渴望。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表达,传递了诗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引人深思。
击搏微禽拙自防,网罗须触是寻常。不知利嘴鹰扬处,却漫喧啾怨凤凰。
阿邕才识面,转盼便回春。药笼还君富,诗囊笑我贫。学遵东鲁训,句逼晚唐人。五字论交意,吟边忆李频。
临池苫盖钓鱼庵,却笑温生起水南。林下休官谁见一,岁寒取友不过三。点黄岂有眉间喜,坚白都无舌本谈。柱下首阳孰工拙,东方元未识夷聃。
翦断长翎入网罗,十年光景怨蹉跎。欲提长剑为游说,且卧空山学揣摩。砧杵夜寒醒醉梦,风霜秋紧役诗魔。不须计较当时事,黄卷书中宠辱多。
迁乔固有之,出谷未多时。正{左女右欶}簧为舌,初新金作衣。替花言灼灼,代柳说依依。柳外晚犹啭,花前晓又啼。啼多因雨过,啭少为春归。莫遣行人听,行人路正迷。
广文予所知,京国十年旧。出背锦囊归,人嘲饭山瘦。去岁近臣荐,三接期在昼。孤鸿铩翮久,高举或可就。惨淡辞都门,颠顿不可救。荡荡万斛舟,失在一孔漏。相见嗟塌翼,谁与格困兽。危根逐轻流,蹇走难远骤。予庭有疏松,风声响泉溜。墙阴多杂花,晴日渐妍秀。都城帝子家,碧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