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下春朝散,宫中昼漏稀。
两厢休侍御,应下读书帏。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太皇太后阁六首
仗下春朝散,宫中昼漏稀。
两厢休侍御,应下读书帏。
此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词,描写了太皇太后阁中的景象。
诗词中描写了早春时分,朝廷仪仗刚刚解散,宫中的昼漏声稀少。太皇太后身后的两厢宫人休息,一位宦官应下翻开读书的帷幕,开始阅读。这首诗词以太皇太后阁作为背景,通过描写宫廷生活呈现出一种宁静、安详的氛围。
这首诗词通过描写宫廷景象,展示了宫廷中的安定与宁静。诗中描写的春朝散后的宫廷,给人以清平、安详的感受。宫中的昼漏稀少象征着时光的缓慢流逝,强调了宫廷的静谧与祥和。太皇太后阁中的读书帏更象征着治国理政的智慧和勤奋,揭示了文人官员努力学习、为国家贡献的精神风貌。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宫廷的景象反映了社会风貌。苏轼以细腻的笔触展示了太皇太后阁的恬淡宁静,体现了宋代社会的治安安定,国家的繁荣稳定。同时,诗中对读书的描述也突出了文化精神的重要性,表达了对知识和学习的推崇。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以太皇太后阁为背景,通过描绘宫廷景象展示了社会的安定与宁静。诗中描写的春朝散后的宫廷给人以清平、安详的感受,强调了文人官员努力学习、为国家贡献的精神风貌。这首诗词既反映了宋代社会的治安状况,也表达了对知识和学习的推崇。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孤城度日宛如年,赖有吾人慰眼前。把酒论文方累月,扬鞭别我遽朝天。长才合赴风云会,新渥行沾雨露边。帝里故人如见问,为言衰悴愈皤然。
寂寂秋烟锁碧湾,往年此地有禅关。不神移入龙宫去,一夜风雷吼万山。
子元才望未专城,玉面醪敷且细倾。宠辱尽捐身外事,醺酣聊乐圣之清。分甘亦复怜吾老,饮湿终惭不自营。归去须君传此法,秫田百亩便平生。
十年鳌禁谪仙人。冰骨冷无尘。紫诏十行宽大,白麻三代温淳。天开寿域,人逢寿日,小小阳春。要见神姿难老,六峰多少松筠。
湾头登小艓。惯风生衣香,水湔裙褶。待到重门,纵教携玉腕,尚羞红颊。月姊窥侬,也劝饮深杯稠叠。织女机边,一线秋河,夜凉人涉。早是含情迎接。怕峡雨他山,易沾桃叶。第一相思,是床东袜刬,暗尘潜蹑。旧事凄凉,化梦里双飞蝴蝶。剩有轻绡十幅,曾围秀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