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后五旬逢岁朔,腊前三白遍民田。
朝来淑气先时至,又见春秋大有年。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太皇太后合春帖子六首》是苏颂创作的一首诗词,描绘了冬去春来、岁月更迭的景象。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冬去春来,岁月更迭,
农历正月初一,迎接新岁的日子,
在腊月之前的三次降雪已经覆盖了田野,
初春的和煦气息首先到来,
又见春秋更迭,年岁不断更替。
这首诗词以描绘四季变迁为主题,展现了时间的流转和自然界的周期性变化。首先,诗人描述了冬季的结束,春季的到来,暗示着新的希望与生机。接着,他提到了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代表着新年的开始。腊月之前的三次降雪覆盖了整个田野,暗示着冬季的严寒和农作物的休眠。然而,随着春天的到来,和煦的气息先行而至,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和希望。
最后两句“又见春秋大有年”,表达了岁月的不断更迭,春去秋来,年复一年。这句话传递出了一种自然界的规律和人生的无常感。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在不断地经历着变化和演变。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四季的更迭,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和生命变化的思考。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冬季和春季、岁月更迭进行对照,突出了春天的希望与生机。这首诗词以其深刻的意境和简练的表达方式,展现了苏颂才华横溢的写作风格,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君理朝宗楫,吾乘上峡船。此杯同此地,明月又明年。怕作凌晨别,贪看彻晓圆。眉间有黄气,知近冕旒边。
何处人事少,西峰旧草堂。晒书秋日晚,洗药石泉香。后岭有微雨,北窗生晓凉。徒劳问归路,峰叠绕家乡。
溪水连天秋雁飞。藕花风细鲤鱼肥。阿婆一笑知何事,怀橘郎君衣锦归。天上月,几秋期。娟娟凉影画堂西。堂前拜月人长健,两鬓青如年少时。
塞北为君戍,江南是妾家。遥知关外雪,正似岭头花。
道人活计不相侵。各自衣餐各自寻。莫为闲言闲斗气,休争俗事俗萦心。搜玄绝虑龙随虎,索隐记机水养金。清净色身全法体,一炉丹熟步瑶
春事为谁来,枝上半留残雪。恰近小园香径,对霜林寒月。危兰凄断笛声长,吹到偏呜咽。最好短亭归路,有行人先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