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嘉嗜酒桓温笑,徐邈狂言孟德疑。
公独未知其趣尔,臣今时复一中之。
风流自有高人识,通介宁随薄俗移。
二子有灵应抚掌,吾孙还有独醒时。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太守徐君猷通守孟亨之皆不饮酒以诗戏之云》是苏轼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孟嘉(指孟嘉的儿子孟德)好酒,桓温(指桓温的儿子桓猷)笑着说。
徐邈(指徐邈)说出疯狂的话,孟德(指孟德)感到怀疑。
公(指桓温)独自不知道他们的趣味,而我(指苏轼)现在又重新理解了其中的含义。
风流的事物总会被有见识的人所认识,通达的人不会随波逐流。
这两个子孙有着灵性,应该被鼓舞,而我们的后代也会有清醒的时刻。
诗意:
这首诗词以太守徐君猷(指桓温)和通守孟亨之(指孟德)为背景,描绘了他们之间的互动。孟德嗜好酒,而桓温以轻松的态度嘲笑他。徐君猷则以狂言回应孟德,使孟德对他的言论感到怀疑。诗人自比于徐君猷,表示自己曾经不明白他们的趣味,但现在重新理解了其中的含义。诗人认为真正有见识的人会理解风流的事物,而通达的人不会随波逐流。最后,诗人称赞这两个子孙有着灵性,应该被鼓舞,而将来的后代也会有清醒的时刻。
赏析:
这首诗词展现了苏轼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洞察。他以太守徐君猷和孟亨之的故事为背景,通过对他们的描述和自我反思,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人性的看法。诗中的对比和反思,以及对真正有见识和通达的人的赞美,体现了苏轼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苏轼通过描绘桓温、孟德和徐君猷之间的互动,以及自己对其的反思,表达了对风流和才情的赞赏。他认为真正有见识的人会理解风流的事物,而通达的人不会轻易受到俗俗之流的影响。苏轼对这两个人物的赞美,也可以理解为对自己和其他有才情的人的自我肯定。
最后,他对子孙的期望和鼓舞,体现了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和对后代的期许。他相信后代也会有清醒的时刻,有灵性的人会被鼓舞,并能够超越俗俗之流,走出自己的道路。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展示了苏轼对人生和人性的思考,对风流和才情的赞美,以及对后代的期许和鼓舞。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诗人以自己的视角《太守徐君猷通守孟亨之皆不饮酒以诗戏之云》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孟嘉嗜酒,桓温笑着说;
徐邈狂言,孟德产生疑虑。
你不了解他们的趣味,而我现在重获共鸣。
风流之事自有高人懂得,通达之士不随俗流。
这两位子孙有着灵性,应当受到鼓励,而我们的孙辈也会有清醒的时刻。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太守徐君猷(即桓温)与通守孟亨之(即孟德)之间的互动。孟德喜欢喝酒,桓温以轻松的态度嘲笑他;而徐邈则说出一些疯狂的话,使孟德对他产生疑虑。诗人自比于徐君猷,表示自己曾经不理解他们的趣味,但现在重新获得共鸣。诗人认为真正有见识的人会理解风流之事,而通达的人则不会随波逐流。最后,诗人称赞这两位子孙有着灵性,应当受到鼓励,而我们的后代也会有清醒的时刻。
赏析:
这首诗词展现了苏轼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洞察。他以太守徐君猷和孟亨之的故事为背景,通过对他们的描写和自我反思,表达了对人生和人性的看法。诗中的对比和反思,以及对真正有见识和通达的人的赞美,体现了苏轼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苏轼通过描绘桓温、孟德和徐君猷之间的互动,以及自己对其的反思,表达了对风流和才情的赞赏。他认为真正有见识的人会理解风流之事,而通达的人则不会轻易受到俗流的影响。苏轼对这两位人物的赞美,也可以理解为对自己和其他有才情之人的自我肯定。
最后,他对子孙的期望和鼓励,体现了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和对后代的期许。他相信后代也会有清醒的时刻,有灵性的人会受到鼓励,并能够超越俗流,走出自己的道路。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展示了苏轼对人生和人性的思考,对风流和才情的赞美,以及对后代的期望和鼓励。通过细致的描绘和深入的思考,诗人以自己的视角,表达了对人性和价值观的思考和追求。
渔父醒时清夜永。澄澜过尽征鸿影。略略风来欹舴艋。渔父醒。月高露下衣裳冷。渔父笑时莺未老。提鱼入市归来早。一叶浮家生计了。渔父笑。笑中起舞渔家傲。◎遣队(春留冬及一年中。杜若洲边西又东。舞散曲终人不见,一天明月一溪风。水绿山青,持竿好去。)
秋寒初劲。看云路雁来,碧天如镜。湘浦烟深,衡阳沙远,风外几行斜阵。回首塞门何处,故国关河重省。汉使老,认上林欲下,徘徊清影。江南烟水暝。声过小楼,烛暗金猊冷。送目鸣琴,裁诗挑锦,此恨此情无尽。梦想洞庭飞下,散入云涛千顷。过尽也,奈杜陵人远,玉关无信。
六桥箫鼓日喧天,谁料年来渐索然。兴废荣枯都不识,一家活计一渔船。
春云落纸不归天,就把霜刀翦四边。欲送草堂还缩手,少陵惯见浣花笺。
修篁瑟瑟石磷磷,去谒荒祠不厌频。四皓古来无事客,贰车今世最闲人。紫芝欲采非仙骨,红药曾题是近臣。一奠村醪还独酌,满轩松雪照吟身。
无限高贤抑壮图,登临不用起长吁。山川千古战争后,冠剑百年零落馀。浪把功名为忆任,那知富贵岂人谟。丹青曲尽世间妙,写得凭栏意思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