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逐鱼商不问农,悠然今作鹿皮翁。
地临白傅荒台畔,人在华胥乐国中。
一榻远分庐阜月,两轩平揖广寒风。
杖藜亦欲频还往,肯使清闲并属公。
孔武仲(一○四一~一○九七),字常父(甫),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进士,调谷城主簿,选教授齐州,爲国子直讲。哲宗元祐初,歷集贤校理,着作郎,国子司业。尝民族矛盾论恢復诗赋取地一下,攻击王安石经义。进起居郎兼侍讲迩英殿,除起居舍人,改中书舍人,直学士院。擢给事中,迁礼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洪州,徙宣州。绍圣四年,坐元祐党夺耿,管勾洪州玉隆观、池州居住(《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七之一六),卒,年五十七。与兄文仲、弟平仲并称“三孔”。黄庭坚有“二苏联璧,三孔分鼎”之誉。着有,诗书论语说》等百余卷,已佚。南宋王?收辑孔氏兄弟诗文合刊爲《清江三孔集》,武仲诗文共十七卷,其中诗七卷。《宋史》卷三四四有传。 孔武仲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清江三孔集》爲底本,参校民国初年胡思敬校本《宗伯集》(刊入《豫章丛书》,简称豫章本)、《宋诗钞》(简称诗钞)、《永乐大典》。校本多出底本的诗篇,附于卷末。
《陶子骏佚老堂》是宋代孔武仲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不逐鱼商不问农,
悠然今作鹿皮翁。
地临白傅荒台畔,
人在华胥乐国中。
一榻远分庐阜月,
两轩平揖广寒风。
杖藜亦欲频还往,
肯使清闲并属公。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孔武仲追求自由自在、清闲宁静的心境。他不追逐利益和功名,不打听渔商的消息,也不关心农事,而选择了过上像鹿皮翁一样从容自在的生活。他的住所坐落在白傅荒台旁边,这里地势高峻,景色幽美。虽然身处华胥乐国的繁华之中,但他的心境却超脱尘俗,安心自乐。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自己心境的反思,表达了作者的追求和态度。通过对鱼商和农务的置之不理,作者将自己与俗世的纷扰隔绝开来,选择了一种宁静自在的生活方式。他的住所位于白傅荒台旁,这里的环境应该是幽静而美丽的,这与他内心的追求相呼应。华胥乐国是传说中的仙境,作者将自己比作生活在仙境中的人,这种超脱尘俗的心态体现了他对人生的独立思考和追求精神自由的态度。
诗词中的“一榻远分庐阜月,两轩平揖广寒风”表达了诗人渴望远离尘嚣,过上宁静自在的生活。他远离喧嚣的城市,来到庐阜之间,与大自然为伴。月亮悬挂在庐阜之间,两扇窗户敞开,平和地迎接着凉爽的秋风,这是一种宁静与自由的象征。最后两句“杖藜亦欲频还往,肯使清闲并属公”表达了诗人的心愿,希望能够频繁地回到自己的田园生活,与大自然相伴,以清闲自在的心态度过日子。
整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内心的反思,展现了作者追求自由、宁静的生活态度。诗意深远,表达了对繁华喧嚣的超脱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给人以心灵的抚慰和启迪。
酷爱青城好山色,终年不出白云门。
十月寒犹未,幽人乐自便。看山行觅句,扫石坐谈玄。一径藤萝月,数家桑柘烟。旧时钓鱼处,枯木倒寒泉。
扰扰一京尘,何门是了因。万重千叠嶂,一去不来人。鸟道春残雪,萝龛昼定身。寥寥石窗外,天籁动衣巾。
三相当年镇庙堂,江山草木亦增光。一时主宰权衡重,千古人间姓字香。
昔之督邮逐彭泽,今之督邮眷昌国。不令自赋归去来,更以新诗祖行色。开缄墨湿雨蒙蒙,细读字字含清风。尘埃三载足昏塞,一听妙语还醒忪。持归柴桑有茅舍,揭之其间作佳话。非惟可诧陶渊明,亦愧当年督邮者。
廿载金陵九还往,何如三宿在桑间。还家更有江南兴,只取囊诗子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