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清韩颂古皆无,更得高平小楷书。
旧相嘉篇题卷后,苏家能事复何如。
富弼(一○○四~一○八三),字彦国,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举茂才异等,授签书河阳判官。通判绛州,迁直集贤院,开封府推官、知谏院。庆历二年(一○四二),爲知制诰。三年,拜枢密副使,与杜衍、范仲淹等主持庆历新政。四年,出知郓州。歷知青、郑、蔡、河阳、并等州府。至和二年(一○五五),召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英宗即位,爲枢密使。居二年,出判扬州,封祁国公,进封郑。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徙判汝州。二年,以左僕射、门下侍郎拜同平章事。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判河南,改亳州。后因阻青苗法受责,求归洛阳养疾,不久即致仕。元丰六年卒,年八十。有奏议、安边策、文集等,今存《富郑公集》一卷。《宋史》卷三一三有传。 富弼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所收《两宋名贤小集》卷四九《富郑公集》爲底本,酌校他书引诗。另从《伊川击壤集》等书中辑得集外诗若干,编于卷末。
《题范希文手书伯夷颂墨贵》是宋代文人富弼创作的一首诗词。本诗以范希文手书的伯夷颂作为题材,表达了对范希文的赞赏和对文化传承的思考。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夷清韩颂古皆无,
更得高平小楷书。
旧相嘉篇题卷后,
苏家能事复何如。
诗意:
这里以范希文手书的伯夷颂为主题,表明了作者对范希文的书法造诣和对古代伯夷颂的珍视。作者欣喜地发现,以高平小楷的方式抄写伯夷颂,使得这首古老的颂诗焕发出新的光彩。在过去,伯夷颂已经被许多文人题写过,但是范希文的笔墨却给这首颂诗注入了新的生机。诗词最后提到了苏家,暗示了苏轼等文化家族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范希文手书伯夷颂的赞赏,折射出作者对文化传承和书法艺术的思考。伯夷颂是一首关于古代贤人伯夷的颂词,而范希文则是宋代著名的书法家。诗词开篇就指出,范希文的手书伯夷颂是如此卓绝,以至于其他清代和韩愈的版本都无法与之媲美。这凸显了范希文在书法艺术上的卓越造诣。
接着,诗词称赞了范希文所使用的高平小楷书法。通过这种书法方式,范希文赋予了伯夷颂新的艺术气息和生命力。这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的结合,体现了作者对文化传承的思考和赞美。
诗词末尾提到了苏家,这里可以理解为苏轼等文化家族的代表。通过提到苏家,诗词暗示了这些文化家族在传承和发扬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诗词在一种赞赏的语气中,也透露出对苏家能否像范希文一样传承文化的担忧和期待。
整首诗词以简洁的文字表达了作者对范希文书法和文化传承的认可和思考。通过对古代伯夷颂的赞美和对书法艺术的探讨,诗词传递了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对文化传承的呼吁。同时,诗词中的暗示和反问也增加了诗意的层次,引发读者对于文化传承的深思。
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孙登无语空归去,半岭松声万壑传。
外翁七十孙三岁,笑指琴书欲遣传。自念老夫今耄矣,因思稚子更茫然。中郎馀庆钟羊祜,子幼能文似马迁。才与不才争料得,东床空后且娇怜。
万伪何缘鬭一真,时间谩得面前人。生男种女多暗哑,果报元来必有因。
遥夜浇愁赖麴生,灯前忽见卧长瓶。比红有句狂犹在,染白无方老已成。园径露萤黏湿草,塔檐风铎乱疏更。悲秋要是骚人事,未必忘情胜有情。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篠 通:筱)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紫霄宫阙五云芝,九级坛前再拜时。鹤舞鹿眠春草远,山高水阔夕阳迟。每嗟阮肇归何速,深羡张骞去不疑。澡练纯阳功力在,此心唯有玉皇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