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履诸方遍,莓苔一室前。
萎花吟次落,孤月定中圆。
斋钵都人施,谈机海外传。
时应暮锺响,来度禁城烟。
欧阳修(一○○七~一○七二),字永叔,号醉翁,晚又号六一居士,卢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初仕西京留守推官。景祐元年(一○三四),召试学士院,充馆阁校勘。三年,因范仲淹事切责谏官高若讷,降爲峡州夷陵令。四年,移干德令。宝元二年(一○三九),迁武成军判官。康定元年(一○四○),復馆阁校勘。庆历三年(一○四三),知谏院,擢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四年,爲河北都转运使。五年,庆历新政失败,因力爲新政主持者范仲淹、韩琦、杜衍等申辩,贬知滁州,徙扬州、颍州。至和元年(一○五四),权知开封府。五年,拜枢密副使。六年,进参知政事。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罢爲观文殿学士,转刑部尚书知亳州。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徙知青州,因反对青苗法,再徙蔡州。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病逝颍州汝阴,年六十六。謚文忠。有《欧阳文忠公集》。又撰有《新唐书》、《新五代史》等。《宋史》卷三一九有传。宋胡柯编有《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 欧阳修诗,以《四部丛刊》影元本《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爲底本。参校宋庆元二年周必大刻本(卷三至卷六缺,简称周本,藏北京图书馆)、宋刻本(存《居士集》五十卷,有校,简称宋刻、宋刻校,藏北京图书馆)及明正统刻《居士集》(有元曾鲁考异,简称曾本、曾本校)。底本繫年原注目录下,今移至正文题下。底本孙谦益等所作校记,除删去少数异体字校外,皆予保留;卷末所附考证及续添校记,亦以续校名义补入正文。另辑得集外诗句,附于卷末。
《题净慧大师禅斋》是宋代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净慧大师禅斋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禅室的赞美和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巾履诸方遍,莓苔一室前。
萎花吟次落,孤月定中圆。
斋钵都人施,谈机海外传。
时应暮锺响,来度禁城烟。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描绘了净慧大师禅斋的景象。首先,诗中提到了巾履遍及四方,莓苔生长在禅斋前,这表明净慧大师的声名已经传遍了各地,禅斋也因为长时间的荒废而生满了莓苔,显示出岁月的沧桑感。
接着,诗中提到了萎花吟次落,孤月定中圆。这里的萎花和孤月都是象征着净慧大师的禅修境界。萎花吟次落,表明净慧大师对人世间的繁华已经有所领悟,而孤月定中圆,则表明净慧大师在禅修中达到了心境的圆满与宁静。
诗的后半部分描述了净慧大师斋钵的施主和他的教诲。斋钵都人施,说明净慧大师的斋食是由众多信徒供养的,这也体现了净慧大师的高尚品德和广泛影响力。谈机海外传,表明净慧大师的教诲已经传遍了海外,说明他的智慧和教诲具有普世价值。
最后两句“时应暮锺响,来度禁城烟”,描绘了禅斋中的时光流转。暮锺响,意味着一天的结束,禁城烟则象征着尘世的喧嚣。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的感慨,也暗示了净慧大师在禅修中超越了尘世的纷扰,达到了超脱的境界。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净慧大师禅斋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禅修境界的赞美和思考,展现了净慧大师的高尚品德和智慧,以及他对尘世的超越和追求内心宁静的精神境界。
城楼倒影落湖波,湖上风帆镜里过。归客自炊菰米饭,小娃争唱《竹枝》歌。梭头艇子轻于叶,雪色沙鸥白似鹅。此地将军战时血,春来丹渍藓痕多。
活水还须活火煮,自临钓石取深清[1]: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2],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3],坐听荒城长短更。
小阁凭栏望远空,天河横贯斗牛中。他年鼓角榆关路,马上遥看与此同。
世变日以薄,无从见雍熙。闭门读古书,聊以道自怡。桃李春盎盎,风雨秋凄凄。于春何足喜,于秋何用悲。人生一世间,所忌立志卑。终身有不遇,千载皆明时。我生无所解,肥遁沧海沂。一朝遇名胜,朽腐生光辉。敛衽赞明德,非公谁与归。
遝遝走闾巷,都人起中宵。相拥候府门,惟恐失此朝。尽言来送公,车马城北桥。桥边脂辖亭,大尹此相邀。歌管盛宴集,簪裾合群僚。四座酒既行,相顾魂已销。亭前有杨柳,秋风减长条。折以持赠公,莫厌霜叶凋。节物虽谓晚,比春情更饶。递起劝公饮,双呼金翠翘。岂徒要公醉,恐公
丹楼碧阁南徐馆,疊嶂排峰北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