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门外西湖西,万松深处古招提。
孤塔昂昂据要会,湖光滟滟明岩扉。
道人安禅日卓午,寺外湖船沸箫鼓。
静者习静厌纷喧,游者趋欢穷旦暮。
非喧非寂彼何人,孤山诗朋良独清。
世间名利不到耳,长与梅花作主盟。
嗟我於此无一得,曾向峰前留行迹。
天涯暮景盍归来,坐对此图三太息。
毛滂(一○六○~?)字泽民,号东堂居士,衢州江山(今属浙江)人。以父荫入仕,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官郢州长寿尉。哲宗元祐中,爲杭州司法参军,移饶州。绍圣四年(一○九七),知武康县。徽宗崇宁初,召爲删定官(《苏轼诗集》卷三一施元之注)。政和四年(一一一四),以祠部员外郎知秀州。宣和六年(一一二四)尚存世。事见《东堂集》有关诗文。有《东堂集》六卷,诗四卷,书简二卷,乐府二卷及《东堂词》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成《东堂集》十卷,其中诗四卷。 毛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酌校他书,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题雷峰塔南山小景》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毛滂。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题雷峰塔南山小景》
钱塘门外西湖西,
万松深处古招提。
孤塔昂昂据要会,
湖光滟滟明岩扉。
道人安禅日卓午,
寺外湖船沸箫鼓。
静者习静厌纷喧,
游者趋欢穷旦暮。
非喧非寂彼何人,
孤山诗朋良独清。
世间名利不到耳,
长与梅花作主盟。
嗟我於此无一得,
曾向峰前留行迹。
天涯暮景盍归来,
坐对此图三太息。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宋代西湖雷峰塔南山的景色。诗人首先描述了钱塘门外西湖的景色,湖水边上有一座孤立的高塔,塔顶屹立在要地之上,湖光映照下,塔门明亮如岩石的大门。接下来,诗人描绘了寺庙外的湖船上箫声和鼓声,以及来往游人的热闹喧嚣。
然而,诗人自称为安禅的道人,喜欢静谧,对喧嚣感到厌烦。与此相对应的是,那些游人则追逐快乐,纷纷趋向欢乐,日复一日。
诗人认为那些既不喧嚣又不寂静的人,像他一样独自清静。他们不被世间的名利所动,与梅花结为知己。
最后,诗人感叹自己在这里一无所得,只能留下自己的足迹。当他在远方看到这幅画面时,他坐下来,对着画面发出三声叹息,表示自己对这个美景的赞叹和感叹。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西湖雷峰塔南山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喧嚣与宁静的对比,以及对纷扰世俗和追求内心安宁的思考。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描写手法,通过景物的描绘和人物的对比,呈现了一种宁静与热闹的对立,以及作者自身的情感与境遇。
诗人以自己的观察和体验,表达了对纷繁喧嚣的厌倦和对宁静清静的向往。他将自己与那些在喧嚣中追逐欢乐的游人区分开来,认为自己与孤山、梅花更为相伴,更有共鸣。这种思考和表达体现了宋代文人士人生观的一面,注重内心的宁静与真实,对世俗名利持有一定的冷淡态度。
整首诗以景物描写为基础,通过对景物的审美和对人物的思考,传达了诗人对宁静与追求真实的思考和表达。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示了作者对于这首诗的赏析已经结束。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帮助,请随时提问。
公家原在洪崖宅,自是洪崖向上人。嗜酒一生真简淡,风标八袠更精神。纷纷偶厌人间事,去去归寻洞里春。朱绂只今无觅处,但余佳句镇长新。
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歇手不判案,举头仍见山。虽来鞍马上,不离诗酒间。济源三临泛,王屋一登攀。犹嫌百里近,祇得十日闲。明朝却归府,尘事如循环。犹听瑶华曲,稍开风土颜。
萤微化因草,蚁聚国于槐。缪析封侯爵,僭为思子台。九泉谋蛰处,十月有霜来。穹壤大如许,尔曹小矣哉。
今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低昂中音会,甲刃纷相触。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风霁竹已?一作亦?回,猗猗散青玉。故山今何有,秋雨荒篱菊。此君知健否,归扫南轩绿。
御苑阳和早,章沟柳色新。托根偏近日,布叶乍迎春。秀质方含翠,清阴欲庇人。轻云度斜景,多露滴行尘。袅袅堪离赠,依依独望频。王孙如可赏,攀折在芳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