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出袖四百非,座有烟霞草木香。
断取锺山擎石掌,那知不下净名床。
晁补之(一○五三~一一一○),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鉅野(今山东巨野)人。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进士,调澶州司户参军。召试学官,除北京国子监教授,迁太学正。哲宗元祐初,召试学士院,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迁知齐州。与黄庭坚等并称苏门四学士。绍圣元年(一○九四),坐党籍累贬监信州酒税。徽宗即位,召爲着作佐郎,擢吏部郎中。出知河中府,徙湖州、密州。崇宁间党论復起,奉祠禄居家,葺归来园,慕晋陶潜爲人。大观四年起知达州,改泗州,卒于任,年五十八。有《鸡肋集》七十卷。事见《柯山集拾遗》卷一二《晁无咎墓志铭》,《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晁补之诗,以明崇祯诗瘦阁仿宋刊本(藏北京图书馆)爲底本。校以明光泽堂抄本(简称光本,藏北京图书馆)、涵芬楼藏明蓝格抄本(简称涵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题僧法芝锺山诗后》是晁补之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明珠出袖四百非,
座有烟霞草木香。
断取锺山擎石掌,
那知不下净名床。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僧人法芝在锺山题写诗后的情景。法芝的境界高超,他的诗作犹如明珠从袖中闪现出来,非常珍贵。座下的环境充满了烟霞和草木的芳香。法芝以超凡的智慧断取了锺山的擎石掌,表示他超越了尘世的束缚。然而,他并不满足于这种超凡的境界,因为他深知这种境界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净名床,也就是真正的解脱和境界。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法芝境界的赞美和思考。第一句“明珠出袖四百非”形象地描述了法芝的诗作价值非凡,宛如明珠般闪烁夺目。第二句“座有烟霞草木香”通过描绘法芝所处的环境,表达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第三句“断取锺山擎石掌”暗示法芝的境界超越了尘世的束缚,达到了超凡的境地。最后一句“那知不下净名床”表达了法芝对超越凡俗境界的追求,他意识到超越尘世并不代表真正的解脱和境界。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晁补之对法芝的赞美和思考,通过对法芝境界的描绘,诗人也在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境界的追求。这首诗词既有宁静祥和的氛围,又有对超凡境界的追求,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小桥度雪度琉璃,更有清霜滑马踪。游子衣裳如铁冷,残星荒店野鸡啼。
我昔就学初,龆童齿未龀。严亲念痴狂,小艺诱愚钝。始时授章句,次第教篇韵。蒙泉企层澜,覆篑期九仞。十龄独侍行,千里赴朝觐。靡依心向吴,能事躬在浚。应门待宾客,睦族周分亲。虽免逃杖諐,犹虞裕蛊吝。十三从师友,群彦得亲近。箕裘袭素风,兰芷渐腴润。占毕自忘劳,攻坚
客亭移枕待残更,起趁邻鸡第二声。了了每添新悟解,营营无复旧心情。兴来命酒禁诗瘦,老去衰容怯镜明。况是杏花浓露晓,不应蒙被问春晴。
握手东冈雪满簪,後期惆怅老吴蚕。芳辰一笑真难值,暮齿相思岂久堪。他日杜诗传渭北,几时周宅对漳南。百年邂逅能多少,且可勤来共草庵。
谁云追信属酂侯,政为高皇意欲留。岁晚不疑云梦计,那知在业已兴刘。
暮雨朝云几日归,如丝如雾湿人衣。三湘二月春光早,莫逐狂风缭乱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