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溪流万橹声,簿书丛里眼偏明。
青衫不怕笼朱墨,直下沧浪便濯缨。
袁说友(一一四○~一二○四),字起巖,号东塘居士,建安(今福建建瓯)人。侨居湖州。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调溧阳簿。歷主管刑工部架阁文字、国子正、太常寺主簿、枢密院编修官、秘书丞。淳熙间,知池州(《宋会要辑稿》瑞异二之二五)。改知衢州。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由提点浙西刑狱改提举浙西常平茶盐(《金石补正》卷一一六)。二年,知平江府(《宋会要辑稿》食货七○之八三)。三年,知临安府(同上书刑法四之九○)。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迁户部侍郎(《宋史》卷一七五),权户部尚书。三年,爲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四之一)。召爲吏部尚书兼侍读,出知绍兴府兼浙东路安抚使。嘉泰二年(一二○二),同知枢密院事。三年,迁参知政事(《宋史》卷三八、二一三)。寻加大学士致仕。四年卒,年六十五。有《东塘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二十卷。事见本集附录《家传》。 袁说友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其中诗七卷)爲底本。酌校《永乐大典》残本。馆臣漏辑诗十二首,附于卷末。
《题乌程簿厅浮玉亭七首》是宋代袁说友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以描写乌程簿厅中浮玉亭的景色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富有意境的表达,展现了诗人的感悟和情感。
诗词的中文译文:
一日溪流万橹声,
簿书丛里眼偏明。
青衫不怕笼朱墨,
直下沧浪便濯缨。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溪流和簿厅中的浮玉亭为背景,通过描写溪流橹声和簿厅中的簿书,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和学问的热爱和追求。
诗的开头,描述了溪流的声音,以"一日溪流万橹声"形容它的浩大和持久。这里的溪流声充满生机和活力,给人以愉悦和安宁的感觉。
接下来,诗人提到"簿书丛里眼偏明",表达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问的执着。簿厅中的簿书象征着知识的积累和智慧的沉淀,而诗人的眼睛则在这丛书中闪烁着明亮的光芒,显示出他对于学问的热忱和渴求。
诗的后半部分,以"青衫不怕笼朱墨"来形容诗人的心态。青衫代表了诗人朴素的品质和纯洁的心灵,而"笼朱墨"则象征了官场和功名。诗人表达了自己不畏世俗功名的态度,坚持追求内心的真善美,不受外界的诱惑和束缚。
最后两句"直下沧浪便濯缨"富有浪漫主义的意味。"沧浪"是一个古代水名,这里用来象征世俗的繁杂和浮躁。诗人将自己比作遨游在沧浪之上的人,直接下水濯缨,意味着他拒绝沉迷于尘世的琐事,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洁净。
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学问的热爱,展现了他追求真善美和超越尘世的情感。通过对溪流、簿书和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宁静和追求的感受。
大夫登徒子侍于楚王,短宋玉曰:"玉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辞,又性好色。愿王勿与出入后宫。"王以登徒子之言问宋玉。玉曰:"体貌闲丽,所受于天也;口多微辞,所学于师也;至于好色,臣无有也。"王曰:"子不好色,亦有说乎?有说则止,无说则退。"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
乡思终日有,孤淡厌琴樽。众木侵山径,寒江逼县门。浪沉滩见脊,雨过壁生痕。憔悴悲兰蕙,因思楚屈原。
江上城低烟树红,江潮西去几时东。吴王花草隳春暮,禹会楼台入梦空。万里孤云留夕照,千年遗恨诉秋风。凤凰飞去无消息,漠漠遥岑烟雨中。
北风号乔林,万象无容姿。高标自有时,正与冰雪宜。老干俨枯木,疏花粲横枝。刻玉费天巧,不为俗跟窥。托质在空谷,清高终见知。论功鼎鼐间,枝头子离离。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解装相值得留连,一望江南万里天。残雪离披山韫玉,新阳杳霭草含烟。余生不足偿多病,乐事应须委少年。惟有爱诗心未已,东归与续棣华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