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闲云逗半空,僧闲况复与云同。
梦中不向华胥路,直出无何入大通。
曾丰(一一四二~?)(生年据本集卷九《端午家集》“自我生壬戌”推定),字幼度,号撙斋,乐安(今属江西)人。孝宗干道五年(一一六九)进士。淳熙九年(一一八二)知会昌县。十六年,知义宁县。宁宗庆元改元(一一九五)时,知浦城县。歷隆兴、广东、广西帅漕幕,通判广州,知德庆府。享年近八十。有《撙斋先生缘督集》四十卷,宋时曾版行,已佚,元元统间五世孙德安欲重刻,未果。明万历间选刻爲十二卷。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缘督集》二十卷。今存清抄本四十卷,似仍爲宋本之旧。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及《道园学古录》卷三四《曾撙斋缘督集序》。 曾丰诗,以清抄本四十卷(藏南京图书馆)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明万历选刻本(简称明本)、丁丙跋抄本(简称丁本)。由于底本文字错譌衍夺极多,凡明确无疑之错譌,据校本径行校改。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题悟性寺卧云堂呈源上人三首》是宋代曾丰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一片闲云逗半空,
僧闲况复与云同。
梦中不向华胥路,
直出无何入大通。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寺庙中的一片闲云,在半空中自由自在地漂浮。僧人心境宁静,与云一起享受宁静与自由。诗人表示自己不愿意在梦中追逐虚幻的华胥之路,而是直接走向无边无际的大通途径。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闲云和僧人的情景,传达了一种追求宁静和自由的心态。闲云象征着无拘无束的自由,与僧人的心境相得益彰。诗人表达了对世俗繁华的超脱,不愿意追逐虚幻的名利,而希望直接走向广阔无垠的境界。诗中的“华胥路”和“大通”可以理解为对人生道路的不同选择,前者追求虚幻的梦幻境界,后者追求无限的开阔和通达。诗人选择了后者,展示了一种超然物外、追求内心自由与宁静的境界。
整首诗词意境清新,语言简练,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比喻手法,表达了对内心追求的向往。它引发人们对于追求自由和超越尘俗的思考,同时也体现了宋代文人追求心灵自由与境界升华的文化特点。
子长健笔许谁隣,特起先生继获麟。摹写遗书礼严像,岂无当代好贤人。
诗来格律辞皆老,却恨有砖抛不早。只因清兴与花同,千咏昔闻今健倒。君家装额要冰肌,我圃耐寒夸合抱。秀色孤根各自宜,玉堂茅舍俱相恼。
天山乳凤飞来小,东渡衣冠又六朝。劫火不焚杨琏塔,箭锋犹抵伍胥潮。磷光夜附山精出,龙气春随海雾消。独有宫人斜畔月,多情犹自照吹箫。
民情极简易,关决未应劳。佳句宁我知,为君屈挥毫。
特地一场愁,角声吹画楼。不困勉道者,洎合一生休。
俯长江、不占洞庭波,山拔地形高。对扶疏古木,浮图倒影,势压雄涛。门掩翠微僧院,应有月明敲。物换堂安在,断碣闲抛。不识庐山真面,是谁将此屋,突兀林坳。上层台回首,万境入诗豪。响天心、数声长啸,任清风、吹顶发萧骚。凭栏久,青琴何处,独立琼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