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山中不见山,山前行客未能閒。
何人水墨秋毫外,十里湖西尺寸间。
胡寅(一○九八~一一五六),字明仲,学者称致堂先生,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安国子。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进士。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以御史中丞何?荐,除秘书省校书郎,迁司门员外郎。汴京陷,弃官归。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爲驾部员外郎,寻除起居郎,以上万言札子忤时相,主管江州太平观。绍兴四年(一一三四),復爲起居郎,迁中书舍人。出知永州、邵州、严州。八年,除礼部侍郎,兼侍讲,寻直学士院。丁父忧,服除奉祠,俄致仕,居衡山。二十年,以忤秦桧,责新州安置。桧死,诏自便,寻復旧官。二十六年卒,年五十九。有《斐然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三五有传。 胡寅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斐然集》(其中诗五卷)爲底本。校以清经钼堂钞本(简称钞本,藏北京图书馆),清法式善存素堂辑钞《宋元诗集八十二种》中的《斐然集》(存三卷,简称存本,藏北京图书馆)。集中诗集外之诗,附于卷末。
《题湘西小景》是宋代诗人胡寅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以湘西的小景为题材,通过描绘山水之美和人与自然的交融,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思考。
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身在山中不见山,
山前行客未能闲。
何人水墨秋毫外,
十里湖西尺寸间。
诗词的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的第一句“身在山中不见山”,表达了作者身处山中,却看不到真正的山峦。这里的“山中”可以理解为作者身心的境地,暗示了作者对于真实世界的感知受限,或者是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迷茫和困惑。
第二句“山前行客未能闲”,描绘了一位行人在山前匆忙而过,没有时间停留。这里的“行客”可以理解为现代社会中忙碌的人们,他们被琐事所累,无法真正享受大自然的宁静和美景。
接下来的两句“何人水墨秋毫外,十里湖西尺寸间”,通过对景物的细致描绘,展示了湖光山色的绝美景致。其中,“水墨秋毫外”意味着景色如同水墨画一般,超越了常人的想象和表达能力;“十里湖西尺寸间”则表达了湖泊的广阔和壮丽。
整首诗词通过对湘西小景的描绘,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传达出一种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繁忙生活的反思。作者通过细腻的语言和意象,将读者带入诗中的山水世界,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宁静,同时也引发人们对于自身生活状态和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思考。
东南有华屋,结构清江濆。规橅百年远,庭宇无纤氛。前林艺杞梓,后圃植兰荪。嘉宾日还往,门户生精魂。虽惭北第壮,犹能植乾坤。主人遗后意,岂欲徒饱温。相斯大此屋,传世垂无垠。人事一朝异,祖训成仇冤。奸柰窃其柄,良朋中路捐。殖贷以自封,顾笑以为欢。耳目就聋塞,谁其
不见汤师久,病眠时序深。忽惊朱夏过,真负碧云吟。他日虎溪约,同时凤阙心。未论应去住,杖屦且相寻。
饱看七宝山头月,惯听三茅观里钟。
伯姊真贤妇,闺门行可师。虽从合拊礼,似欠悼亡诗。壁已空遗挂,碑谁补色丝。嗟呼保及矣,托此识余悲。
大道无形,难言难说,世人不晓其根。不凭清净,数墨强寻文。若是只凭经典,世间有、多少能人。都成道,九天之上,塞满玉皇庭。何须开辩利,休穷周易,罢讲黄庭。真清真净,心上要无尘。自有神仙提契,恁时节、得赴玄门。幽微处,逍遥快乐,终日罗哩*。
野水青山非昔祠,奠觞那得计醇醨。抛梁有咏谁其续,除却灵均世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