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题徐浩书法华经》

一切法无差,水牛生象牙。
莫将无量义,欲觅妙莲华。

作者介绍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作品评述

诗词《题徐浩书法华经》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所作,下面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一切法无差,
水牛生象牙。
莫将无量义,
欲觅妙莲华。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王安石对于人生和修行的思考。他通过对法、象牙、义和莲花等意象的运用,探讨了人们在追求真理和追求美好事物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和挑战。

赏析:
这首诗词使用简练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展示了王安石深邃的思想。以下是对每句诗的赏析:

- "一切法无差":这句话传达了一种超越表象的思考方式。它表明一切法则和规律都是相通的,没有差异。这可以理解为王安石对于宇宙和生命的统一性的认识,体现了他的宏大观念。
- "水牛生象牙":这句诗揭示了一种不同寻常的现象。水牛是一种普通动物,而象牙却是一种珍贵的材料。这种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的奇妙和变幻无常的认识,同时也提醒人们要在平凡中发现不凡。
- "莫将无量义":这句话表明了作者对于无限意义的否定态度。王安石认为人们不能将无限的意义局限于有限的范围,要超越表面的现象,寻找更深层次的真理。
- "欲觅妙莲华":这句诗意味着王安石对于追求美好的向往。他希望能够找到一朵美丽的莲花,象征着纯洁和完美。这种向往可以理解为对于精神境界和内心净化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味的语言,表达了王安石对于人生和修行的思考。他试图超越有限的现象,寻找更深层次的真理和美好,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人生奇妙与变幻的认知。这首诗启示人们要在平凡中发现不凡,超越局限,追求内心的纯洁和完美。

  • 《寓居六咏》

    山丹妶南土,盈尺愧西京。所至曾无比,知非浪得名。未须求别种,尚欠剥繁英。行复春风度,天涯眼暂明。

  • 《鹦鹉曲 太平乐府卷一》

    朱颜绿鬓难留住。调弄了几拙讷的儿父。算光阴咫尺风波,恍着暮晴朝雨。怎禁他地久天长,睚不过暗来明去。望桃源雾杳烟迷,梦觉也玉人

  • 《神女庙》

    大江从西来,上有千仞山。江山自环拥,恢诡富神奸。深渊鼍鳖横,巨壑蛇龙顽。旌阳斩长蛟,雷雨移沧湾。蜀守降老蹇,至今带连寰。纵横若无主,荡逸侵人环。上帝降瑶姬,来处荆巫间。神仙岂在猛?玉座幽且闲。飘萧驾风驭,弭节朝天关。倏忽巡四方,不知道里艰。古妆具法服,邃殿

  • 《归渡洛水》

    暝色赴春愁,归人南渡头。渚烟空翠合,滩月碎光流。澧浦饶芳草,沧浪有钓舟。谁知放歌客,此意正悠悠。

  • 《花雨比下秦中》

    雨里飞花片片红,雨微花乱转溟蒙。川原何处连天草,帘幕无人半日风。寂莫刘桢新病后,凄迷庄与苦吟中。可堪更是黄昏景,燕冷莺寒恨想同。

  • 《偈倾一百三十三首》

    院无大小,众无多寡。有个折脚铛儿,要人提上挈下。不堕功勋,不触风化,千里追风看良马。

版权所有©成语大全网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