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别都多隙地,参天乔木乱昏鸦。
荒垣壤堵人耕处,半是前朝卿相家。
邵雍(一○一一~一○七七),字尧夫。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早年随父移居共城(今河南辉县)苏门山下,筑室苏门山百源上读书,学者称百源先生。与周敦颐、程颐、程颢齐名,以治《易》、先天象数之学着称。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爲生。嘉祐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爲雍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祐中赐謚康节。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诗,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爲底本。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之《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简称宋本)、蔡弼重编《重刊邵尧夫击壤集》六卷(简称蔡本),及元刻本(简称元本)、明隆庆元年黄吉甫刻本(简称黄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编末之集外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合编爲第二十一卷。
《天津感事二十六首》是宋代文学家邵雍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天津的景象,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时光变迁的感叹。
诗词描绘了天津这座古都的景象。诗中提到天津的地貌多为分隔的土地,高耸的乔木使得天空显得阴暗,乌鸦纷飞。荒废的城垣和土堆堵塞了人们的耕地,而这些废墟中的一半曾是前朝的贵族官员的家园。
这首诗词的译文、诗意和赏析如下:
《天津感事二十六首》译文:
自古以来,别都的土地多是分隔的,
高耸的乔木使天空昏暗,乌鸦纷飞。
废弃的城垣和土堆堵塞了人们的耕地,
其中一半曾是前朝的贵族家庭。
诗意:
这首诗以天津的景象为背景,通过表现土地的分隔、乔木的高耸、城垣的废弃等元素,传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时光变迁的感叹。诗人通过描绘天津的景象,反映了曾经辉煌的贵族家族的式微和城市的荒凉,以及时间的无情流转。
赏析:
《天津感事二十六首》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描绘了天津的景象,通过对城市景观的描绘,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和时光的变迁。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自然景观与人文遗迹相结合,揭示了城市的兴衰和人事的更迭。这首诗词富有哲理性,表达了对历史和时光的思考,让人不禁对岁月的流转产生深深的感慨。通过描绘天津的废墟和荒凉景象,诗人唤起了读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事更迭的感叹。
总体而言,邵雍的《天津感事二十六首》通过对天津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和时光的思考。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展示了城市的兴衰和人事的更迭,引发了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虎锡多年寄宝坊,氍毹宴坐赤髭长。鹄灯雪岭分千焰,蒲馔鸡园积聚香。定水昼寒销漏叶,社池秋晚亚莲房。何时拂席升麟殿,麈毳微飘法座傍。
柱史荒坛仅有名,可能香火似承平。却愁旧制难遥领,直要先生出按行。
灵异寻沧海,笙歌访翠微。江鸥迎共狎,云鹤待将飞。琪树尝仙果,琼楼试羽衣。遥知神女问,独怪阮郎归。
莫问逢春能几回,能歌能笑是多才。露花犹有好枝开。绿鬓旧人皆老大,红梁新燕又归来。尽须珍重掌中杯。
夕阳低尽柳如烟。淡平川。断肠天。今夜十分,霜月更娟娟。怎得人如天上月,虽暂缺,有时圆。断云飞雨又经年。思凄然。泪涓涓。且做如今,要见也无缘。因甚江头来处雁,飞不到,小楼边。
枝北枝南恨未除,春风误到寿阳居。诗家不识梅花讳,把做好看夸道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