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谒先儒马鬣茔,倚藤得得上天平。
直疑寺外崚嶒石,犹是胸中数万兵。
松障四开心目快,山泉一歃骨毛清。
坐间恰动思亲念,隐隐白云何处生。
叶茵(一一九九?~?)(生年据本集卷三《己酉生日敬次靖节先生拟挽歌辞三首》、《既次韵或非之作解嘲》“衰龄踰五十”推算),字景文,笠泽(今江苏苏州)人。曾出仕,“十年不调”(本集卷二《参选有感》),退居邑同里镇,筑顺适堂,以杜甫诗“洗然顺所适”得名。与陈起等有唱酬。有《顺适堂吟稿》五卷。事见清同治《苏州府志》卷四八。 叶茵诗,以清顾氏读画斋刊本爲底本,校以汲古阁影宋钞本(简称汲古阁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天平山谒范文正祠登白云亭》是宋代叶茵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天平山谒范文正祠,在白云亭中感受到的壮美景色和内心的思绪。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登上天平山谒范文正祠,感受万物之平衡。直疑置身于险峻的山石之外,仿佛胸中有数万勇士。松林隔开四方,心灵愉悦而快乐;山泉一饮,清凉如骨毛。坐在这里,不禁想起了亲人的思念,隐隐约约地,白云从何而生。
诗意:
这首诗以天平山谒范文正祠为背景,通过描绘山景和内心情感,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对历史的敬仰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作者通过山峦、松林和山泉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和宁静。同时,通过直疑置身险峻山石之外,胸中有万兵之感的描写,显示了作者对历史和英雄的敬仰之情。最后,作者坐在白云亭中,思念亲人,表达了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
赏析:
这首诗词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绘山林和清泉,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松林隔开四方,给人以宁静和愉悦的感觉,清泉的一饮更是清凉宜人。这些描写不仅凸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
另一方面,作者通过直疑寺外险峻的山石,犹如胸中有数万兵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和英雄的敬仰之情。这种将自然景色与历史情感相结合的手法,使得整首诗词更具深度和内涵。
最后,作者的思亲之情也贯穿了整首诗词。坐在白云亭中,作者不禁想起了远离的亲人,这种隐约的思念通过白云的形象得到了象征。这种融入个人情感的描写,增加了诗词的亲切感和感染力。
总而言之,这首诗词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以及对亲人的思念,展示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抒发,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平和与温暖。
仲春蔼芳景,内庭宴群臣。森森列干戚,济济趋钩陈。大乐本天地,中和序人伦。正声迈咸濩,易象含羲文。玉俎映朝服,金钿明舞茵。韶光雪初霁,圣藻风自薰。时泰恩泽溥,功成行缀新。赓歌仰昭回,窃比华封人。
布袋挨开,猿啼晓月。海岳逃形,佛魔路绝。列列挈挈,翘翘杰杰。大机兮棒打不回闲,大用兮利剑流鲜血。别别,出海昆仑头戴雪。
者方未已,喜而赋此笑当年柏台兰省,四时风景孤负。归来幸得身无事,底又匆匆朝暮。心口语。是传癖诗*,常把芳辰误。夜来风雨。早练*云飘,红衣霞卷,香滴翠杯露。司花手,无限芳妍留住。凝汝为我延伫。姑仙绰约如冰雪,次第相从微步。天不妒。便失却东隅,尽有桑榆路。人间
晚秋烟渚。更舟倚、萧萧雨。水痕清汜,迤逦渐整,云帆西去。三叠阳关,留下别离情绪。溪南一坞。对风月、谁为主。酒徒诗社,自此冷落,胸怀尘土。目送鸿飞,莫听数声柔橹。
乞得禅房半日留,卧看岩雨泻清沟。浮云岂是尘中物,又逐秋风天外游。
贤宰宰斯邑,政闻闾里间。都缘民讼少,长觉吏徒闲。帆落樽前浦,钟鸣枕上山。回舟却惆怅,数宿钓鱼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