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征已十年,抑郁悲局促。
拄杖看天山,雪光皎如玉。
满目鸇鹰飞,晴天猎鸿鹄。
羁人灶无炊,竟夕枵其腹。
美人塞边来,邀我分豆粥。
手持并铁刀,欣然割驼肉。
勿诮草堂翁,一饱死亦足。
汪元量,字大有,号水云,晚号楚狂(《湖山类稿》卷三《夷山醉歌》),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恭宗德祐二年(一二七六)临安陷,随三宫入燕。尝谒文天祥于狱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一二八八)出家爲道士,获南归;次年抵钱塘。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有“诗史”之目。着《湖山类稿》十三卷、《汪水云诗》四卷、《水云词》二卷等(《千顷堂书目》卷二九、三二),已佚。今存刘辰翁批点《湖山类稿》五卷;清钱谦益据云间钞诗旧册辑成《水云集》一卷;今人孔凡礼增辑爲《增订湖山类稿》五卷。《南宋书》卷六二有传。 汪元量诗,第一至五卷以清干隆鲍廷博知不足斋刻《湖山类稿》、《水云集》爲底本,删去后者重出之诗。参校清吴翌凤抄本(有清顾至、黄丕烈跋,简称顾本,藏北京图书馆)、明末抄本《汪水云诗抄》一卷(有清毛扆校跋,简称毛本,藏北京图书馆)以及《诗渊》引诗等。另从《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得之集外诗,编爲第六卷。
《天山观雪王昭仪相邀割驼肉》是宋代诗人汪元量的作品。这首诗词描绘了北方战事频繁、生活艰苦的背景下,王昭仪邀请诗人割驼肉共享的情景。
诗词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内心郁闷、悲伤的情绪。十年的北征生涯让作者感到压抑和局促,但当他拄着杖望向天山时,眼前的雪光皎洁如玉,给他带来了一丝清爽和宁静。
诗中描绘了天空中鸟雀飞翔的景象,以及在晴朗的天气中猎人追逐猎物的情景。这些景象与作者所处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彰显了生活的艰难和不公平。
然而,美人王昭仪突然来到边塞,并邀请作者共享豆粥。她手持铁刀,欢欣地割下驼肉,与作者一同分享。这一情景展现了美人的善良和慷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对温暖的期待。
最后,作者呼吁不要嘲笑生活在草堂中的老人,因为即使是一次饱餐,也足以使他满足。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理解和珍惜,同时也传递出对岁月流转和生活无常的深入思考。
这首诗词通过对北方战乱和艰苦生活的描绘,以及对美好事物和温暖情感的渴望,展现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和对人性善良的赞美。同时,通过表达对简朴生活的珍惜,诗词也呼唤人们在世态炎凉中保持一颗宁静和满足的心。
远游游则远,安心心已安。茅茨更何事,一坐五年宽。客来问法要,示以无所还。勿云空生默,听者不胜言。
鬓毛垂领白,花蕊亚枝红。欹倒衰年废,招寻令节同。薄衣临积水,吹面受和风。有喜留攀桂,无劳问转蓬。
江云倏忽暝还收,五月犹寒著弊裘。芳草斜阳看易晚,绿荷疏雨听如秋。池塘空阔蜻蜓喜,帘幕萧条燕子愁。不是无言成独坐,暂将心事静中求。
两角勍触蛮,八荒等兄弟。人生天地间,贵在情义耳。嘉禾二三友,一见倾底裹。春风散天和。非彼亦非此。清淑温以直,常甫正而美。东涉金沙雪,西挹钱塘水。舟泛月双湖,辔联松九里。冬春朔四换,追随实终始。宣桥岁云暮,乃复得伯起。颀然出玉山,臭味林吴似。修门亦旬月,朝夕
朅来此事尽废,少日论功未深。欲觅仙人一指,要看月肋天心。
娟娟月入眉,整整云归鬓。镜里弄妆迟,帘外花移影。斜窥秋水长,软语春莺近。无计奈情何,只有相思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