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日芳郊路,寒暄气已分。
共寻茅屋趣,一醉竹光云。
蕴藉潘怀县,清修郑广文。
衰迟亦何幸,并得友多闻。
胡寅(一○九八~一一五六),字明仲,学者称致堂先生,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安国子。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进士。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以御史中丞何?荐,除秘书省校书郎,迁司门员外郎。汴京陷,弃官归。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爲驾部员外郎,寻除起居郎,以上万言札子忤时相,主管江州太平观。绍兴四年(一一三四),復爲起居郎,迁中书舍人。出知永州、邵州、严州。八年,除礼部侍郎,兼侍讲,寻直学士院。丁父忧,服除奉祠,俄致仕,居衡山。二十年,以忤秦桧,责新州安置。桧死,诏自便,寻復旧官。二十六年卒,年五十九。有《斐然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三五有传。 胡寅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斐然集》(其中诗五卷)爲底本。校以清经钼堂钞本(简称钞本,藏北京图书馆),清法式善存素堂辑钞《宋元诗集八十二种》中的《斐然集》(存三卷,简称存本,藏北京图书馆)。集中诗集外之诗,附于卷末。
《同蒋教授单令访竹里》是宋代诗人胡寅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胡寅与蒋教授一同游览竹林的情景,并表达了对友谊和学问的赞美。下面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迟日芳郊路,
寒暄气已分。
共寻茅屋趣,
一醉竹光云。
蕴藉潘怀县,
清修郑广文。
衰迟亦何幸,
并得友多闻。
译文:
夕阳斜照美丽郊野道,
冷暖交替呼吸已分道。
共同寻找茅屋的乐趣,
一同陶醉在竹林的光云中。
这里寄托了潘怀县的才情,
这里有清修的郑广文。
尽管年岁已逝,也何幸之有,
更加幸运地结交了多聪明的朋友。
诗意:
这首诗以胡寅与蒋教授一同访问竹林的情景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友谊和学问的赞美。诗中通过描绘夕阳斜照的美丽郊野道路,以及冷暖交替的气息,展现了时光流转的变化和人生的无常。作者与蒋教授共同寻找茅屋的乐趣,一同陶醉在竹林的光云之中,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简朴生活的向往。诗的后半部分提到了潘怀县和郑广文,暗示了这里的文化底蕴和清修之风。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友谊和知识的珍视,即使年岁已逝,也感到幸运能够结交许多聪明的朋友。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风情,展示了作者对友谊、自然和学问的热爱。首先,迟日芳郊路和寒暄气已分的描写,通过自然景色的变化和冷暖交替的气息,传达了时光流转和人生变迁的感慨。其次,共寻茅屋趣和一醉竹光云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简朴生活和自然之美的向往,以及与朋友共同欢乐的心情。最后,蕴藉潘怀县和清修郑广文的提及,暗示了这个地方的文化积淀和学问底蕴,以及作者对学问的追求和尊重。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含蓄的意境,展示了作者对友情、自然和知识的情感表达,给人以舒适、安详的感受,让读者感受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美好互动。
国步犹艰难,兵革未衰息。万方哀嗷嗷,十载供军食。庶官务割剥,不暇忧反侧。诛求何多门,贤者贵为德。韦生富春秋,洞彻有清识。操持纪纲地,喜见朱丝直。当令豪夺吏,自此无颜色。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蟊贼。挥泪临大江,高天意凄恻。行行树佳政,慰我深相忆。
玉塞去金人,二万四千里。风吹沙作云,一时渡辽水。天白水如练,甲丝双串断。行行莫苦辛,城月犹残半。晓气朔烟上,趢趗胡马蹄。行人听水别,隔陇长东西。
车马东城咱,芬芳数里尘。风光不相待,愁杀未游人。
星江彼此系行舟,我向南州君北州。彭泽初归元亮醉,沙场远使子卿愁。人生离合花间蝶,世事浮沉柳外鸥。明日沾襟各分手,相思何处倚高楼。
我寻陶隐居,山中多古迹。青障抚清泉,白云抱苍壁。入经碎玉桥,便是幽人宅。仙人昔炼丹,嶙嶒一卷石。俯视直千寻,凌空高百尺。两水落沧洲,滔滔渺无极。拂石坐片时,万籁俱寥寂。但听松风声,耳边生淅淅。长啸白云飞,山雨催诗亟。诗成寄阿谁,赏识惟贞白。
一從得玉旨,勒马幽燕起。河北与河南,一万五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