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不可处,相将寻昼凉。
清谈廕广厦,甘寝就匡床。
莲剥明珠滑,瓜浮绀玉香。
因知北窗卧,自信出羲皇。
陈师道(一○五三~一一○二),字履常,一字无己,自号后山居士,学者称后山先生,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贫,苦志好学。年十六,以文谒曾巩,遂留受业。神宗熙宁中,王安石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绝意仕进。元丰四年(一○八一),曾巩奉诏修史,荐入史馆,以布衣未果。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四月,以苏轼等荐(《苏轼文集》卷二七《荐布衣陈师道状》),起爲亳州司户参军,充徐州教授(本集《谢徐州教授启》)。七月,除太学博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三○),因五月间曾託疾乞假到南京见苏轼,仍罢爲徐州教授(本集《谢再授徐州教授启》)。五年,移颍州教授(任渊《后山年谱》)。绍圣元年(一○九四),坐苏轼余党,谪监海陵酒税(本集《与鲁直书》)。二年,调彭泽令,以母丧未行,家居六年。元符三年(一一○○),除棣州教授,未赴,召爲秘书省正字(《后山年谱》)。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扈从南郊,天寒无绵衣,以寒疾卒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年四十九。遗着由门人魏衍编爲《彭城陈先生集》二十卷,其中诗六卷,四百五十六篇(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已佚。有《后山居士文集》(二十卷,收诗多于魏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卷)及任渊《后山诗注》传世。《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陈师道诗,以宋蜀刻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有绍兴二年谢克家序)爲底本(卷六原缺第二十二页,据目录以宋刻《后山诗注》本补足)。校以宋刻《后山诗注》(残存卷三下至六,藏北京图书馆,简称宋注本)、高丽活字本《后山诗注》十二卷(出明弘治十年袁宏刻本,《四部丛刊》据此影印,简称高丽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诗注》十二卷(简称库注本),清雍正八年(一七三○)赵骏烈刻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四卷(据明弘治十二年马暾刻本《后山先生集》三十卷重编,简称赵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集》二十四卷(简称四库本)、张钧衡《适园丛书》本《陈后山集》三十卷(一九一四年据旧钞本翻刻,简称张本)。除宋刻残本外,五本共同的异文校语简作各本。凡底本失收而见于校本诸诗,编爲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后。
《同苏不疑避暑法惠寺》是宋代陈师道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的主题是逃避酷暑,与苏轼一同来到法惠寺避暑。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一起躲过酷暑,寻找白天的凉爽。
在清谈中休憩,享受广阔的厦门。
舒适地躺在凉席上,安然入睡。
剥开莲花,明珠滑落;瓜浮水上,绀色玉香。
因为知道北窗能凉快,自信地出羲皇的世界。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与苏轼一同避暑的情景。酷热难耐,他们共同寻找白天的凉爽,选择来到法惠寺。在这里,他们以闲暇谈心为乐,享受清谈的乐趣。他们舒适地躺在凉席上,安然入睡,抛开了尘世的烦忧。诗中还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景象,莲花剥开,明珠滑落,瓜浮水上,绀色玉香,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最后,作者提到北窗,意味着北窗的凉爽和清新,给人以希望和自信,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词以清新、舒适的语言描绘了作者与苏轼一同避暑的情景,展示了夏日避暑的愉悦与宁静。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诗词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酷暑与凉爽、尘世烦忧与清谈乐趣相对照,突出了作者对避暑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最后一句提到北窗,给人以希望和自信,传递了积极向上的情感。整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将作者的心境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愉悦和舒适的感受。
这首诗词通过对避暑的描绘,表达了对凉爽和宁静的向往,同时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以清新、舒适的语言和对比的手法,将读者带入一个避暑的场景,让人感受到夏日中的宁静和愉悦。整首诗词情感真挚,意境清新,给人以美好的遐想和共鸣。
妙处和春莫遣知,晚尊随柳逐花移。落花绣地春深日,翠柳篵空月上时。
岁岁东风二月时,司花辛苦染晴枝。夜输百斛蔷薇水,晓洗千层玉雪肌。寒食清明空过了,姚黄魏紫不曾知。春愁蹙得眉头破,何处如今更有诗。
醉见千山面。晚晴初、蝉声未了,鸟声尤远。知道仙人丹灶在,尚有陈灰犹暖。但只恐、松枯石烂。笑问年华应不换,又如何、洞里笙箫断。还念我,去归晚。千岩万壑猿啼遍。一思量、一回懊恨,一回泪眼。岂是自家无仙骨,尚被红尘牵绊。要分此、烟霞一半。当日朱仙和葛老,更老黄、
羲和午停车,草木静若萎。我居倦烦促,谁与开我怀。出井泉失冷,迎凉幌空开。翩翩投林羽,饥渴复谁哀。仁哉林间风,为我时一来。惜哉为功薄,隆赫安能回。观涛感巨壑,清啸想高台。徘徊滞心赏,怅望意悠哉。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大鲜明。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斯文宗主赖公归,不使它杨僭等夷。四海声名今大手,万人辟易几降旗。天方欲治将焉往,用不崇朝尚窃迟。整顿乾坤从小试,南州昔日洗潢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