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公已阿戎知,几与征西履屐随。
百六椽间无足纪,二三子侧每相思。
重来荆渚平生若,宁复苕溪一见之。
哀此哲人今已矣,诗兮岂但哭吾私。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襄阳县。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爲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宋史》卷四二《理宗纪》)。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爲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改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以事奉祠。起爲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静江府。復以事罢。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军,长于边事,爲贾似道所嫉,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禠职。寻卒。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宋史》卷四二○有传。 李曾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简称影宋本,藏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挽别大参二首》是宋代李曾伯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挽别大参二首》中文译文:
早年公已阿戎知,
几与征西履屐随。
百六椽间无足纪,
二三子侧每相思。
重来荆渚平生若,
宁复苕溪一见之。
哀此哲人今已矣,
诗兮岂但哭吾私。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李曾伯挽别已故大参(官名)的作品。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已逝的朋友的思念和悲痛之情。
诗的前两句描述了诗人早年与大参一起征战西部的经历,他们曾经共同踏过艰险的征途,相互扶持着前行。接着,诗人描绘了他们在百六椽间(指书院或居所)共同学习的情景,这里是他们共同成长的地方,而现在大参已经不在了,诗人感到无限惋惜。诗的下半部分,诗人描述了自己重游荆渚(地名,指江南地区)时的感受,虽然曾经与大参在这里相识,但大参已经不在身边。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已故朋友的哀悼之情,他认为这首诗并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私人感伤,而是为了表达对这位哲人的哀思。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诗人与已故大参的过往和思念,表达了对友谊的珍重和对逝去朋友的哀悼之情。同时,诗人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在重游旧地时对逝去友人的思念之情。这首诗词既表达了个人情感,又具有普遍的人情之感,展现了诗人对友谊和生命的深切思考。
便有凤从千仞下,更无虎守九重门。拔茅初喜仕途泰,起蕝乃知皇帝尊。
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与太虚等量,与物情同道。应色应声,随听随眺。入三世而非去来,混万缘而无正倒。云日低时字雁横,夜蟾落处孤猿叫。
曾将一苇渡瀛洲,信脚中原万里游。日出扶桑极东处,云归滇海最西头。经留翙几香犹炧,棋敛纹楸子未收。老我飘蓬江汉上,几回中夜惜汤休。
侧听弦歌宰,文书游夏徒。故园欣赏竹,为邑幸来苏。华省曾联事,仙舟复与俱。欲知临泛久,荷露渐成珠。
昔人别馆淹留处,卜筑东山学谢家。丛桂半空摧枳棘,曲池平尽隔烟霞。重开渔浦连天月,更种春园满地花。依旧秋风还寂寞,数行衰柳宿啼鸦。
亦有入城路,门前秋草长。荷锄书在手,负锸醉为乡。霜流溪流涩,厨烟树叶香。为贫从俭约,犹欠半年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