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
孟浩然,字浩然,襄阳人。少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常于太学赋诗,一坐嗟伏,与张九龄、王维为忘形交。维私邀入内署,适明皇至,浩然匿牀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诏浩然出,诵所为诗。至“不才明主弃”,帝曰:“卿不求仕,朕未[尝]常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採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与故人剧饮懽甚,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亦不悔也。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开元末,疽发背卒。浩然为诗,伫兴而作,造意极苦,篇什既成,洗削凡近,超然独妙,虽气象清远,而采秀内映,藻思所不及。当明皇时,章句之风大得建安体,论者推李杜为尤,介其间能不媿者,浩然也。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孟浩然,襄阳人。开元二十八年卒,年五十二。(复出一首)
晚上停泊在浔阳,远望庐山。万里之行未曾遇到名山,只此时停舟在浔阳郭上,方见到庐山的香炉峰。曾经读过远公的传记,心中始终怀念他在尘世之外的足迹。东林精舍离得很近,日暮时只能听到钟声。
中文译文:
挂起船帆,行了几千里,却未曾见过有名的山。停泊舟船在浔阳郭上,才看到庐山的香炉峰。曾经读过远公的传记,一直怀念他在尘世之外的足迹。东林精舍离得很近,日暮时只能听到钟声。
诗意:
作者孟浩然在晚上停泊在浔阳,远望庐山,表达了对于名山的渴望和对远方风景的向往之情。尽管他在长途旅行中未曾见过名山,但在浔阳郭上停舟,却得以一瞥庐山的香炉峰,令他心生敬畏与喜悦。他通过读远公的传记,追寻着尘世之外的足迹,向往着这种超脱尘世的境界。东林精舍的钟声在日暮时分传来,令他更加沉浸在这种宁静和超然的氛围中。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浔阳的停泊经历,借此展示了对名山风景的渴望和追求。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长途旅行和停泊在浔阳的对比,突出了庐山的珍贵和特殊。诗人对于远公的传记有一种敬仰和向往之情,认为他能超脱尘世,在东林精舍遥远的地方修行。整首诗以浔阳的停舟经历为线索,呈现了诗人对庐山的向往和对超脱尘世的追求。结尾处的钟声以及远方庐山的香炉峰,给人带来一种宁静和超脱的感觉,令读者思绪回荡,心头生发思考和向往之情。整首诗情感细腻,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山水和信仰境界的探索和追寻。
夫婿久离别,青楼空望归。妆成卷帘坐,愁思懒缝衣。燕子家家入,杨花处处飞。空床难独守,谁为报金徽。
忽弃国中去,疑为方外游。早知守都厕,何似莫仙休。
刹那灭却阿鼻业,阎罗共我休分别。洋铜铁汁即醍醐,火轮便是禅心月。
自分男儿未着鞭,龙驹伏枥更多年。张仪舌在堪谋国,阮籍途穷只问天。弹铗空歌云梦句,焚香静读楚骚篇。吟魂常绕江湖上,莫道闽中无杜鹃。
眼暗头童负圣时,齿牙欲脱更堪悲。暮年渐解人间事,蒸食哀梨亦自奇。
胡沙不隔汉家天,一节坚持十九年。白首微官甘属国,耻随李卫老戎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