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钺岷峨去,分弓淮海游。
安危勤阃略,得失假家谋。
不易猗兰操,何伤薏苡羞。
盖棺公论定,知罪付春秋。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襄阳县。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爲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宋史》卷四二《理宗纪》)。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爲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改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以事奉祠。起爲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静江府。復以事罢。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军,长于边事,爲贾似道所嫉,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禠职。寻卒。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宋史》卷四二○有传。 李曾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简称影宋本,藏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挽观登使郑尚书》是宋代诗人李曾伯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秉钺岷峨去,分弓淮海游。
中文译文:手握权杖,登上险峻的山峰,分配弓箭,游历淮海之间。
诗意:诗人描绘了一个离别的场景。主人公挥舞着权杖,离开了山峰的险峻,分发弓箭,踏上了淮海之旅。
赏析:诗人以山峰和淮海为背景,表达了离别和旅行的情感。手握权杖的主人公启程离开岷山的险峻,象征着他即将离别故土,踏上新的旅程。分发弓箭则暗示他即将面临的挑战和战斗。整首诗词情感深沉,寄托着诗人对离别与旅行的思考和感慨。
安危勤阃略,得失假家谋。
中文译文:安危之事需谨慎考虑,得失之计只是家族之策略。
诗意:诗人表达了对权力和政治斗争的思考。他认为在处理安危之事时需要谨慎思考,而得失之计只是家族间的权谋之策略。
赏析:诗人通过对安危和权谋的描绘,探讨了政治斗争与家族利益之间的关系。他提醒人们在处理权力和政治问题时要谨慎思考,不要只顾眼前的得失,而忽略了更大的利益和长远的考虑。
不易猗兰操,何伤薏苡羞。
中文译文:猗兰的美丽不易被掌握,何必羞怯于薏苡的朴素。
诗意:诗人表达了对美和朴素的思考。他认为美丽的事物不容易被掌握,而朴素的事物也不应该被轻视。
赏析:诗人通过对猗兰和薏苡的描述,探讨了美与朴素之间的关系。猗兰被认为是一种美丽的花卉,而薏苡则是一种朴素的作物。诗人认为,美丽的事物往往不易被掌握,而朴素的事物也有其独特的价值,不应该被轻视。
盖棺公论定,知罪付春秋。
中文译文:盖上棺材,公众会评断,罪恶将被载入史册。
诗意:诗人表达了对正义和历史判断的思考。他认为正义的评断会在公众面前进行,罪恶的行为将被载入史册。
赏析:诗人通过对盖棺和公论的描写,探讨了正义和历史的力量。盖棺象征着一个人的终结,公论则代表着社会的评判。诗人认为,正义的力量会在公众面前进行评断,罪恶的行为将被载入史册,成为后人的警示和反思。
这首诗词《挽观登使郑尚书》通过对离别、权谋、美和朴素、正义和历史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观察和思考。诗人以精练的语言描绘了离别的场景、权力斗争的复杂性、美和朴素的价值以及正义和历史的力量。这首诗词情感饱满,意蕴深远,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思欢不得来,抱被空中语。月没星不亮,持底明侬绪。
济洹之水。赠我以琼瑰。归乎归乎。琼瑰盈吾怀乎。
蕙草生山北。托身失所依。植根阴崖侧。夙夜惧危颓。寒泉浸我根。凄风常徘徊。三光照八极。独不蒙余晖。葩叶永雕瘁。凝露不暇晞。百卉皆含荣。己独失时姿。比我英芳发。鶗鴂鸣已衰。
青鬓追随到白头,中间忧患两悠悠。异时果有臧仓沮,他日宁无雍齿侯。旧隐重过三径菊,昔贤何在五湖舟。一杯坐阻论文酒,老懒闭门春事休。
无风无雨送残春,一角园林独怆神。读史早知今日事,看花犹是去年人。梦回锦里愁如海,酒醒黄州雪作尘。闻道通明同换劫,绿章谁省泪沾襟。
险诈沾沾不媿天,交情回首薄如烟。东游万里虽堪乐,灩澦瞿唐要放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