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晚晴又赋》

疾风吹怒雨,天地闭青春。
眼忽惊晴色,心如见故人。
迁莺元未老,战马渐无尘。
黄鹤楼前路,轻帆好问津。

作者介绍

方回(一二二七~一三○七),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早年以诗获知州魏克愚赏识,后随魏至永嘉,得制帅吕文德推荐。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廷试原爲甲科第一,爲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吕师夔提举江东,辟充干办公事,歷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迁通判安吉州。时贾似道鲁港兵败,上书劾贾,召爲太常簿。以劾王爚不可爲相,出知建德府。恭帝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总管兼府尹。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赴燕觐见,归后仍旧任。前后在郡七年,爲婿及门生所讦,罢,不再仕。以诗游食元新贵间二十余年,也与宋遗民往还,长期寓居钱塘。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回诗初学张耒,晚慕陈师道、黄庭坚,鄙弃晚唐,自比陆游,有《桐江集》六十五卷(《剡源文集》卷八《桐江诗集序》),已佚。又有《桐江续集》,系元时罢官后所作,自序称二十卷,《千顷堂书目》作五十卷,今残存三十六卷。另有《瀛奎律髓》等行世。回以宋守土官腼顔仕元,以“大物既归周,裸士来殷商”(本集卷二五《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开解,并谀元爲“今日朝廷贞观同”(本集卷二四《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诚属可鄙,所以爲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所深诋。周斥其曾以梅花百咏谀贾似道,当爲事实,集中有“向来世故未曾识,折腰此人(似道)觊斗升”(卷二三《三月二十日张君輗约饮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爲韵》),即爲此事之证明。因此前人虽辨周密斥方回或有私愤,而回人品确不能称道。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传。 方回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抄《虚谷桐江续集》(四十八卷,简称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两本卷次不同,非出一源。底本诗集外之诗、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作品评述

《晚晴又赋》是宋代文学家方回的作品。这首诗词通过描绘疾风吹雨、天地变幻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绪。

诗词的中文译文:

疾风吹怒雨,
天地闭青春。
眼忽惊晴色,
心如见故人。
迁莺元未老,
战马渐无尘。
黄鹤楼前路,
轻帆好问津。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运用了自然景物的描写,通过疾风吹雨、天地变幻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绪。诗词的主题主要围绕着青春、变迁和回忆展开。

第一句“疾风吹怒雨,天地闭青春”,描绘了狂风暴雨,天地间仿佛封闭了青春的景象。这里的疾风和怒雨可以被视为诗人内心激荡的情感和思绪的象征,而天地的闭合则暗示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回忆和无法挽回的时光流逝之感。

接下来的两句“眼忽惊晴色,心如见故人”,表达了诗人在这片闭塞的天地之中,突然间看到晴朗的天空,内心感受到一种重逢故人的喜悦。这里的晴色和故人都象征着希望、温暖和亲近,使诗人的心境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第三句“迁莺元未老,战马渐无尘”,通过迁徙的黄莺和不再扬起尘土的战马的描写,暗示了时光的变迁和岁月的流逝。莺和战马都是象征着青春活力和壮年的事物,它们的迁去和消失意味着岁月不可逆转,青春已经逝去。

最后两句“黄鹤楼前路,轻帆好问津”,描绘了黄鹤楼前的道路和轻盈的帆船。黄鹤楼是一处历史悠久的名胜,这里的道路和帆船象征着新的旅程和未来的可能。诗人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生活的探索,同时也展示了他对过去时光的留恋和怀念。

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运用象征手法,诗词《晚晴又赋》表达了诗人对青春逝去和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展示了他对未来的希望和探索的精神。整首诗词情感丰富,意境深远,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时光的无情和人生的变迁,引发对生命和时光的思考。

  • 《送何圣从龙图》

    射策曾称蜀郡雄,朝廷重得汉司空。应留赐席丹涂地,误责飞刍紫塞功。三径欲归无旧业,百城先至有清风。潞山直与天为党,回首孙高想见公。

  • 《寄傲园小景十幅仿卢鸿一草堂图诗自题(十首》

    笼鹅阁谁知轩后阁,宛在水之濆。牖外树交合,阶前萍即分。鸟窥书影静,鱼伺墨波勤。岂有山阴帖,人言此右军。斜月廊廊传踏月久,更获此为奇。不在照能遍,无妨影乍欹。槛承花始韵,檐阁树微亏。何以添幽致,恰当弦上时。四婵娟堂婵娟何以署,到果趣无涯。隙地留移竹,曲阑不辍

  • 《双溪曲》

    脉脉溪路遥,泛泛落花娇。人心不如水,相随下河桥。

  • 《拙句谢伯达老友》

    赠梅发言吾过矣,卫生无术谁之尤。鲁兀游心聊自遣,乐春举足岂无忧。

  • 《送周行可》

    国风惆怅黍离离,只有周郎五字诗。得见大巫今索矣,可怜小子孰裁之。心如废井凭谁汲,语到修门未可期。此别更须留好句,梅花窗外见相思。

  • 《莎庭》

    苒苒從莎长,凄凉雨乍晴。穷秋间客步,落日乱蛩鸣。近接苔阶迥,遥连竹径平。杖痕兼鹤迹,来往自從横。

版权所有©成语大全网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