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露滴寒声,离人晓思惊。
酒醒秋簟冷,风急夏衣轻。
寝倦解幽梦,虑闲添远情。
谁怜独欹枕,斜月透窗明。
元稹,字微之,河南河内人。幼孤,母郑贤而文,亲授书传,举明经书判入等,补校书郎。元和初,应制策第一,除左拾遗,歷监察御史。坐事贬江陵士曹参军,徙通州司马。自虢州长史徵为膳部员外郎,拜祠部郎中、知制诰。召入翰林为中书舍人、承旨学士,进工部侍郎同平章事。未几罢相,出为同州刺史,改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东观察使。太和初,入为尚书左丞、检校户部尚书,兼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年五十三卒,赠尚书右僕射。稹自少与白居易倡和,当时言诗者称元白,号为元和体。其集与居易同名长庆,今编诗二十八卷。
晚秋
竹露滴寒声,
离人晓思惊。
酒醒秋簟冷,
风急夏衣轻。
寝倦解幽梦,
虑闲添远情。
谁怜独欹枕,
斜月透窗明。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的寂静和离愁。作者以自然景物来表达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孤寂之感。竹林中的露水滴下,发出寒冷的声音,这使离开家乡的人在清晨时思念家乡更加强烈。醒来后,床上凉意扑面而来,秋风吹拂着轻薄的夏衣。作者处于半梦半醒之间,疲倦的身体解开了幽梦的缠绕,空闲的心里又添上了对远方的思念和牵挂。谁会怜悯独自躺在枕头上的人,斜月透过窗子,窥视着那孤独但明亮的夜晚。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作者的寂寥和思念之情。竹林中的露水、秋凉和轻风都成为作者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媒介。作者虽然身处异乡,但对故乡的思念并未减少。他在梦醒之际,解开了梦中的幽思,空闲的心头却又增添了对远方的牵挂。诗的最后一句"谁怜独欹枕,斜月透窗明"直接表达了作者孤独的心境,枕头上只有他自己,窗外斜照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他的思绪。整首诗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唐代的韵致和离愁,表达了作者的寂寞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便有凤从千仞下,更无虎守九重门。拔茅初喜仕途泰,起蕝乃知皇帝尊。
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与太虚等量,与物情同道。应色应声,随听随眺。入三世而非去来,混万缘而无正倒。云日低时字雁横,夜蟾落处孤猿叫。
曾将一苇渡瀛洲,信脚中原万里游。日出扶桑极东处,云归滇海最西头。经留翙几香犹炧,棋敛纹楸子未收。老我飘蓬江汉上,几回中夜惜汤休。
侧听弦歌宰,文书游夏徒。故园欣赏竹,为邑幸来苏。华省曾联事,仙舟复与俱。欲知临泛久,荷露渐成珠。
昔人别馆淹留处,卜筑东山学谢家。丛桂半空摧枳棘,曲池平尽隔烟霞。重开渔浦连天月,更种春园满地花。依旧秋风还寂寞,数行衰柳宿啼鸦。
亦有入城路,门前秋草长。荷锄书在手,负锸醉为乡。霜流溪流涩,厨烟树叶香。为贫从俭约,犹欠半年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