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岂无全德,今犹见古人。
大圭非刻画,天醴自清醇。
未说功名地,犹令宇宙春。
苍茫何处觅,丹素岂精神。
孙应时(一一五四~一二○六),字季和,自号烛湖居士,余姚(今属浙江)人。早年从陆九渊学。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进士,调台州黄巖尉。歷秦州海陵丞、知严州遂安县。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应辟入崈幕。后知常熟县。宁宗开禧二年改通判邵武军,未赴而卒,年五十三。有文集十卷等,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烛湖集》二十卷。事见本集附编宋杨简《孙烛湖圹志》、张淏《孙应时传》。 孙应时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烛湖集》爲底本,酌校他书引录。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挽曾原伯大卿》是宋代孙应时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世岂无全德,今犹见古人。
大圭非刻画,天醴自清醇。
未说功名地,犹令宇宙春。
苍茫何处觅,丹素岂精神。
诗意:
这个世界上岂能没有全然美德之人,今天仍可见到古人的风采。
大圭(古代的玉器)并非是人为雕琢的,它的纯洁来自内在。
虽未说及功名的地位,却能使整个宇宙充满生机。
苍茫的天地间何处寻找,红色的美玉又如何表达精神的意义。
赏析:
这首诗词以挽歌的形式表达了孙应时对已故的曾原伯大卿的追思之情。诗中通过对世间美德和古人风采的讨论,突出了曾原伯大卿在当时社会中的卓越品质和道德操守。"世岂无全德"表达了对世间美德的肯定,强调了人们应当追求高尚品德。"大圭非刻画,天醴自清醇"运用大圭作为比喻,表达了曾原伯大卿内在的纯洁和高尚。"未说功名地,犹令宇宙春"则提出了曾原伯大卿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功名地位,而是能够为整个宇宙带来春天般的生机和活力。最后两句"苍茫何处觅,丹素岂精神"充满了意境,表达了对曾原伯大卿永远无法被替代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其精神价值的敬仰。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以及对美德和品德追求的思考,展现了孙应时对曾原伯大卿的深深怀念和崇敬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宋代社会对道德伦理价值的重视。
珠弹繁华子,金羁游侠人。酒酣白日暮,走马入红尘。
瑶弦纤缕合欢床,暖压红钱小洞房。梦觉秦楼分翡翠,日沉湘浦断鸳鸯。妆钿宝月明珠缀,腰带盘云瑞锦囊。十二斜行金雁柱,碧沙如雾掩秋香。
风疏门柳薄,日落暝烟浓。向树鸟群乱,隔溪山数重。病闲吟短句,衰怯倚枯筇。更有幽深意,寒流来暮钟。
小雨初收景气和,青苔狼藉落梅多。曲肱野店睡斜日,濯足溪桥鸣细波。久厌俗情生眼白,近承天诏赐颜酡。骑鲸未返蓬壼去,此路犹须几浩歌?
人生谁肯便甘休,遇酒逢花且共游。若向云衢陪骥尾,直须天畔落旄头。三编大雅曾关兴,一册南华旋解忧。四海英雄多独断,不知何者是长筹。
槥车在道路。征夫不得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