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逢晴日破阴霾,望极西南瘴海涯。
夷狄古今常反复,朝廷终始务绥怀。
何时良将收铜柱,不日孱王弃{上艹下膏}街。
惆怅藤桥兵死鬼,年年沙上哭坟骨。
陶弼(一○一五~一○七八),字商翁,永州祁阳(今属湖南)人。仁宗庆历中以军功补衡州司户参军,调桂州阳朔县主簿,迁爲阳朔令。后歷知宾、容、钦、邕、鼎、辰、顺诸州。神宗元丰元年卒,年六十四。有文集十八卷,已佚。事见《刘忠肃集》卷一二《陶公墓志铭》及《豫章先生文集》卷二二《陶君墓志铭》,《宋史》卷三三四有传。 陶弼诗,以《宋人集·陶邕州小集》爲底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式训堂丛书本(简称式本)、清麓山精舍丛书所收陈运溶刻本(简称陈本)、钱塘丁氏八千卷楼藏旧钞本(简称旧钞本,藏南京图书馆)。另辑集外诗爲第二卷。
诗词:《望安南海口》
朝代:宋代
作者:陶弼
望安南海口,晴日破阴霾。
西南远眺,见到了横亘在眼前的瘴海边。
夷狄的入侵和退去,古往今来一直如此反复。
朝廷始终致力于维护国家的安定和民众的安宁。
何时能够拥有一位杰出的将领,平定边境,使国家稳固?
孱弱的国王,何日能够放弃享乐,关心国家大计?
我感到忧虑和悲伤,藤桥上的士兵战死,鬼魂仍在年复一年地哭泣,
而每年都有人埋骨于沙滩之上。
赏析:
《望安南海口》是宋代陶弼的作品,通过描绘安南海口的景色和对时局的思考,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民众疾苦的关注。诗中以景写情,以景抒怀,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兴衰和边疆军民的忧虑和怀念。
诗的前两句“喜逢晴日破阴霾,望极西南瘴海涯”,通过描绘晴朗的天空和西南方边陲的瘴海边,营造出一种辽阔而凄美的景色。这种景色的对比,既表现了作者的目光所及之处,也隐喻了国家疆域的边陲和边民的苦难。
诗中揭示了夷狄入侵和退去的历史变迁,以及朝廷致力于国家安宁的努力。这种历史观察和时局思考,展示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历史的思考。
接下来的几句“何时良将收铜柱,不日孱王弃{上艹下膏}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需要一位英明的将领来稳定边疆的期望,以及对国王放下享乐,关心国家大事的呼唤。这种对领导者的期盼,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和对国家未来的期望。
最后两句“惆怅藤桥兵死鬼,年年沙上哭坟骨”,通过描写藤桥上的士兵战死和沙滩上葬身之人的哀嚎,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悲痛和对逝去生命的怀念。这种对战争残酷和生命脆弱的思考,唤起了读者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伤痕的反思。
《望安南海口》以婉约的笔触,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和对时局的观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边疆军民的关注与思考。诗意深远,赋予了读者对历史和人民疾苦的思考空间,也展现了作者对和平稳定的渴望。
海馔糖蟹肥,江醪白蚁醇。每恨腹未厌,夸说齿生津。三岁在河外,霜脐常食新。朝泥看郭索,暮鼎调酸辛。趋跄虽入笑,风味极可人。忆观淮南夜,火攻不及晨。横行葭苇中,不自贵其身。谁怜一网尽,大去河伯民。鼎司费万钱,玉食罗常珍。吾评扬州贡,此物真绝伦。
晓起微凉病骨苏,国香和露到贫居。我今不向当门种,免被时人取次锄。
有客相傅群暑芳,采莲不用采花房。绿盘擎重盛珠露,碧管虚中溜玉浆。象鼻卷风随手曲,良脐入水透肌香。醒来忽忆涪翁句,摘贯分甘共母党。
鸾凤分飞海树秋,忍听钟鼓越王楼。只应霜月明君意,缓抚瑶琴送我愁。山远莫教双泪尽,雁来空寄八行幽。相如若返临邛市,画舸朱轩万里游。
凌虚风马来无迹。水净山光出。松间孤鹤睡残更。唤起缑箫飞去、与云平。新亭聊共丰年悦。一醉中秋月。江山拟作画图临。乐府翻成终胜、写无声。
白石峰犹在,桥横一径微。多年无客过,落日有云归。水净苔生发,山寒树著枝。如何方广寺,千古去人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