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浪行地一舟虚,神手逢场乐有馀。
客里纵令怀旧国,公家何必爱吾庐。
饱知世事同分鹿,肯为时名更羡鱼,吏退晴窗春睡足,牙签狼籍满床书。
李弥逊(一○八九~一一五三),字似之,号筠溪居士,又号普现居士,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徽宗大观三年(一一○九)进士,调单州司户。政和四年(一一一四)除国朝会要所检阅文字。八年,擢起居郎,因上封事剀切,贬知卢山县。宣和七年(一一二五),知冀州。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召爲卫尉少卿,出知端州。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除淮南路转运副使。绍兴二年(一一三二),知饶州。五年,知吉州。七年,迁起居郎,试中书舍人。八年,试户部侍郎。九年,因反对议和忤秦桧,出知漳州。十年奉祠,归隐福建连江西山。二十三年卒。有《筠溪集》二十四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又《甘露集》(《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八),已佚。《宋史》卷三八二有传。 李弥逊诗,以丁氏八千卷楼藏李鹿山原藏《竹谿先生文集》爲底本(藏南京图书馆)。参校朱彝尊藏明钞本(简称明本,藏上海图书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筠溪集》(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王岩起乐斋》是李弥逊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王岩起的乐斋中的景象,表达了他对世俗名利的淡漠和对自然与内心的追求。
译文:
漫浪行地一舟虚,
神手逢场乐有馀。
客里纵令怀旧国,
公家何必爱吾庐。
饱知世事同分鹿,
肯为时名更羡鱼,
吏退晴窗春睡足,
牙签狼籍满床书。
诗意与赏析:
这首诗以豪放自由的笔调描绘了李弥逊在王岩起的乐斋中的情景。诗人将自己比作漫游江湖的一叶孤舟,虽然空虚无物却在乐趣中得到满足。他置身于客卿之地,却不以此为念,反而怀念自己过去的祖国。他不理会官方的赞赏,问公家何必爱他的草庐。诗人深知世事如同两只角斗鹿,争斗不休,而他宁愿成为自由自在的鱼儿,不受时代名利的束缚。当官吏退隐之后,他在明亮的窗前尽情享受春天的宁静,满床书籍和散乱的牙签表明他的生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这首诗词表达了李弥逊追求自由和内心宁静的态度。他以孤舟、自由的鱼儿以及床上的书籍和牙签来象征自己的生活方式。诗人对功名利禄的看法淡漠,更加注重自己内心的追求和舒适的生活。他选择远离喧嚣的尘世,享受大自然和自由思想带来的快乐。
整首诗语言豪放自由,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隐喻,表达了诗人的独立思考和对内心自由的渴望。通过对自然、内心和社会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物质追求的冷漠态度,强调了追求内心自由和宁静的重要性。
这首诗词展示了李弥逊独特的审美观和生活态度,具有深远的思考价值,同时也是宋代文人士人追求自由与内心宁静的典型写照。
妙处和春莫遣知,晚尊随柳逐花移。落花绣地春深日,翠柳篵空月上时。
岁岁东风二月时,司花辛苦染晴枝。夜输百斛蔷薇水,晓洗千层玉雪肌。寒食清明空过了,姚黄魏紫不曾知。春愁蹙得眉头破,何处如今更有诗。
醉见千山面。晚晴初、蝉声未了,鸟声尤远。知道仙人丹灶在,尚有陈灰犹暖。但只恐、松枯石烂。笑问年华应不换,又如何、洞里笙箫断。还念我,去归晚。千岩万壑猿啼遍。一思量、一回懊恨,一回泪眼。岂是自家无仙骨,尚被红尘牵绊。要分此、烟霞一半。当日朱仙和葛老,更老黄、
羲和午停车,草木静若萎。我居倦烦促,谁与开我怀。出井泉失冷,迎凉幌空开。翩翩投林羽,饥渴复谁哀。仁哉林间风,为我时一来。惜哉为功薄,隆赫安能回。观涛感巨壑,清啸想高台。徘徊滞心赏,怅望意悠哉。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大鲜明。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斯文宗主赖公归,不使它杨僭等夷。四海声名今大手,万人辟易几降旗。天方欲治将焉往,用不崇朝尚窃迟。整顿乾坤从小试,南州昔日洗潢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