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入王岩观,真同久客回。
望松知窈窕,次背识崔嵬。
有客成幽屏,谈诗记昔来。
暂游还契阔,欲去重徘徊。
赵蕃(一一四三~一二二九),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南渡后侨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早岁从刘清之学,以曾祖旸致仕恩补州文学,调浮梁尉、连江主簿,皆不赴。爲太和主簿,调辰州司理参军,因与知州争狱罢。时清之知衡州,求爲监安仁赡军酒库以卒业,至衡而清之罢,遂从之归。后奉祠家居三十三年。年五十犹问学于朱熹。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同年卒,年八十七。謚文节。蕃诗宗黄庭坚,与韩淲(涧泉)有二泉先生之称。着作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干道稿》二卷、《淳熙稿》二十卷、《章泉稿》五卷(其中诗四卷)。事见《漫塘文集》卷三二,《章泉赵先生墓表》,《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赵蕃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参校清武英殿聚珍版(简称殿本)、《永乐大典》残本等。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二十七卷。
《王岩》是宋代诗人赵蕃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夜晚登上王岩观赏景的情景,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友谊和离别的思考。
诗意:
在夜晚进入王岩观赏景色中,作者感到这里与他久别重逢,真实如同他长期回家的感觉。他望着高耸的松树,感受到它们的婉约和秀美,转过身去,他又认出了崔嵬的山峰。在这里有另一位客人安排了一个僻静的地方,他们畅谈诗文,并且互相分享过去的经历。虽然作者只是短暂停留,但是他不舍得离开,一直徘徊在离去和留下之间。
赏析:
《王岩》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描写山峰和松树的美丽,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山峰和松树被赋予了人的特征,松树婉约秀美,山峰高耸崔嵬,这种拟人化的描写增强了诗歌的意境。
在诗歌的后半部分,作者描写了与另一位客人的相遇和交谈。这种友谊和相互分享的氛围使整首诗增添了温情和亲切之感。作者在这个僻静的地方停留片刻,与友人交谈,产生了深厚的情感纽带。然而,尽管作者情有不舍,却面临着离别的抉择,内心矛盾着是否离开。这种情感的冲突和徘徊增加了诗歌的深度和复杂性。
整体而言,赵蕃的《王岩》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友谊的交融,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之美和人际关系的思考。诗歌中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矛盾,使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纷扰和不舍。
客路不知时节移,忽逢柳色已依依。无悰却数离家日,腊尽春回方始归。
筼翁非时流,温然古君子。我虽异教人,臭味略相似。四月不见翁,相望隔烟水。石坛忽来前,言翁乖摄理。真体本无病,请说病原委。乃知为苍生,常欲致平治。神明所扶持,厥疾自衰已。秋日定拿舟,贺翁勿药喜。既为苍生病,须为苍生起。比寿於广成,与宋相终始。
生来性癖耽佳句,吟得诗成似有神。险语岂惟惊鬼胆,直须字字要惊人。
多难从来气不舒,老而多病背挛如。足疡所赖非心害,目眚犹欣见旧书。白昼欲眠神思倦,青春閒度物情疏。生涯淡薄随时过,他是他非莫问渠。
百丈牵江色,孤舟泛日斜。兴来犹杖屦,目断更云沙。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
归路苦无多,正值早秋时节。应是画帘灵鹊,把归期先说。就中风送马蹄轻,人意渐欢悦。此夜醉眠无梦,任西楼斜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