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畴乔木许西偏,嵩颍相望似有缘。
更问具茨南复北,那边堪作种芝田。
宋庠(九九六~一○六六),字公序,原名郊,入仕后改名庠。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后徙安州之安陆(今属湖北)。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进士,初仕襄州通判,召直史馆,歷三司户部判官、同修起居注、左正言、翰林学士、参知政事、枢密使,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深爲仁宗亲信。庆历三年(一○四三)因其子与匪人交结,出知河南府,徙知许州、河阳。不久召回任枢密使,与副使程戡不协,再出知郑州、相州。英宗即位,改知亳州,以司空致仕。治平三年卒,年七十一。謚元献。宋庠与其弟祁均以文学知名,有集四十四卷,已散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得宋庠诗文,编爲《元宪集》四十卷。事见王珪《华阳集》卷四八《宋元宪公神道碑》,《宋史》卷二八四有传。 宋庠诗,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元宪集》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及诸书散见的宋庠诗,编定十四卷。另辑得集外诗七首,附于卷末。
《闻子京拜扫后周视田庐因问有可为归计者二首》是宋代诗人宋庠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闻闻子京在扫墓之后,来到周视的田庐,询问是否有什么可做的归计。共有两首。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闻子京在扫墓之后,来到周视的田庐,向主人询问是否有什么可以为之努力的事情。诗人通过描绘耕种的田地和郊外的乔木,表达了对劳动和农耕生活的赞美,以及对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期盼。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示了田园风光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首先,诗人提到了耕种的田地和郊外的乔木,通过这种描写,诗人营造出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农村景象,展现了自然的生机和丰饶。
接着,诗人通过闻子京的询问,展示了对人们追求幸福和成就的关注。诗中的“有可为归计”表达了闻子京对于实践、努力和追求目标的渴望。这种渴望体现了宋代士人对于实用主义和务实精神的重视,也反映了宋代社会对于生产、劳动和农耕的重要性。
整首诗以简约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既展现了农村的宁静美景,又反映了宋代社会的价值观和人们对于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诗词通过对田园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的思考,将自然与人文相结合,体现了宋代士人对于自然与人生的关注和思考。
故山萝蔓锁云扉,几夕扁舟已梦归。莲社招贤移岁月,芝岩编句满珠玑。金刀拥雪新彫鬓,香祴欺兰旧赐衣。后夜吴门对霜月,怀师馀意在琴徽。
不向新安去,那知江路长。猿声近庐霍,水色胜潇湘。驿路收残雨,渔家带夕阳。何须愁旅泊,使者有辉光。
北风吹雨雪,举目已凄凄。战鬼秋频哭,征鸿夜不栖。沙平关路直,碛广郡楼低。此去非东鲁,人多事鼓鼙。
兔井桥边鹢首横,过逢仍怯近乡情。路人失喜交头语,邻犬何知掉尾迎。重到云房惊落寞,直须金阙早崇成。百年香火追先志,始信吾宗世济荣。
世已无如假,余犹颇识真。最怜惟稚子,难使学时人。诵即先经传,文须蹈雅驯。纵令竽瑟误,为玉不为珉。
故著青山尽底围,直疑挂起片帆飞。好风忽送潮声近,啼鸟相呼树影归。老去六窗谁是伴,颓然一几自忘机。我初不作京华梦,分取松枝对客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