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奴良夜偶相依,斑扇团团亦倦挥。
我自蒙头还引睡,渠应播腹不能飞。
多愁白发三千丈,无分红绡十幅围。
安得西风来一扫,固知么麽未胜威。
虞俦,字寿老,宁国(今属安徽)人。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初爲广德、吴兴二郡教官(本集卷三《再用韵述怀》注),歷绩溪令,知湖州、婺州(本集卷二《林子长见访……》注)。淳熙十六年(一一八九),爲太学博士,迁监察御史(本集卷六《轮对札子》题注、《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九之六),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爲国子监丞(《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二之九),宁宗庆元二年(一一九六),爲淮南东路转运副使(本集卷六《被召上殿札子》题注)。三年,转江南西路转运副使兼知平江府。四年,改知庐州(《吴郡志》卷七、卷一一)。嘉泰元年(一二○一),除中书舍人(本集卷六《已见札子》题注)。二年,迁兵部侍郎(《宋会要辑稿》兵二六之一三)。生平崇敬唐白居易,家建尊白堂,有《尊白堂集》二十二卷(本集卷首陈贵谊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六卷,其中诗四卷。明嘉靖《宁国府志》卷八有传。 虞俦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蚊》是宋代诗人虞俦的作品。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青奴良夜偶相依,
斑扇团团亦倦挥。
我自蒙头还引睡,
渠应播腹不能飞。
多愁白发三千丈,
无分红绡十幅围。
安得西风来一扫,
固知么麽未胜威。
诗意: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夜晚,诗人与他的妻子青奴在一起休息。诗人蒙着头睡觉,青奴拿着斑驳的扇子,也感到疲倦。然而,他们的休息被蚊子的咬扰乱了。蚊子在他们耳边嗡嗡作响,但诗人睡得太沉,无法驱赶蚊子。他们感到非常苦恼,诗人的头发已经变成了白色,长达三千丈,青奴用红绡做的被子也束缚不住蚊子。诗人希望西风能吹来,一扫蚊子,从而了解蚊子的力量是无法胜过的。
赏析:
《蚊》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蚊子的烦恼和无奈。诗人通过描绘夜晚的场景,以及诗人与妻子的互动,抓住了读者的共鸣。蚊子作为一种微小的生物,却能在夜晚带来巨大的困扰。诗人身处困境,无法摆脱蚊子的骚扰,从而凸显出人类在某些情况下的无力感和无法掌控自然的力量。
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描绘诗人与妻子的安睡与蚊子的咬扰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蚊子的烦扰对他们的影响。同时,诗人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描写,如“斑扇团团”、“多愁白发三千丈”,使诗意更加鲜活生动。最后两句“安得西风来一扫,固知么麽未胜威”,表达了诗人的苦恼和对蚊子力量的无法抗衡,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在面对自然力量时的无奈与渺小。
整首诗以简短的语句表达了人类与自然力量的对峙,通过蚊子这一微小的存在,展现了人类在某些情况下的无力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这首诗在细腻中带有深意,引发读者对生活中微小事物的思考与关注。
阁阁蛙鸣夜,嘈嘈鸟语春。物情犹任理,世事岂由人。时自有迟速,道初无屈伸。圣贤得贫力,吾恨不全贫。
细看黄花把一枝,东篱犹是昔人非。题糕酒外豪心在,吹帽风前素发稀。雁叫霜天悲故国,鸦翻溪树背寒晖。百年独有閒居乐,可怪东山事竟违。
洋洋嘉鱼,儜以芳罟。君子有德,嘉宾式歌且舞。
离离秋实压枝柔,带露含烟烂不收。须信新安生鸭脚,大胜霅水熟鸡头。
朝采卷耳,于陵于冈。取叶存根,以备酒浆。嗟我怀人,在彼遐方。闵其勤劳,寤寤弗忘。念得送我,置尔之傍。所愿莫遂,徘徊彷徨。凤游四海,亦思其凰。毋以道远,而易中肠。好鸟和鸣,其飞颉颃。感物增忧,泣涕沾裳。
昔遇风雪时,孤舟泊吴埭。江潮未应浦,尽室坐相对。行庖得海物,咸酸何琐碎。久作北州人,食此欣已再。是时值新岁,庆拜乃唯内。草率具盘餐,约略施粉黛。举杯更献酬,各尔祝鲐背。咀橘齿病酸,目已惊老态。岂意未几年,中路苦失配。嘉辰众所喜,悲泪我何耐。曩欢今已衰,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