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波亭下击扁舟,轻雨轻烟又麦秋。
乌兔衔将日月去,江山管定古今愁。
吴潜(一一九五~一二六二)(生年据《许国公奏议》卷二《再论计亩纳钱》“臣年二十三,蒙先皇帝亲擢之恩”推定),字毅夫,号履斋,宁国(今属安徽)人。渊弟。宁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进士。授镇东军节度签判,改广德军。召爲祕书省正字,迁校书郎。理宗绍定二年(一二二九)通判嘉兴府(《南宋馆阁续录》卷七、八),权发遣府事。五年,迁淮西总领(《宋史》卷四一《理宗本纪》一)。歷知建康府、隆兴府、太平州、庆元府、平江府、镇江府、临安府。以言官论列,请致仕。起爲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改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出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徙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淳祐十一年(一二五一)入爲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十二年罢(《理宗本纪》三)。宝祐四年(一二五六)再判庆元府,移判宁国府。开庆元年(一二五九)进封许国公(《理宗本纪》四)。景定元年(一二六○)以谏阻贾似道建储之议,谪建昌军,寻徙潮州。二年,责循州安置。三年卒于贬所(《理宗本纪》五)。有《许国公奏议》四卷。诗文集已佚,明末梅鼎祚收辑遗文编爲《履斋遗稿》四卷,但所辑面不广。事见《宋歷科状元录》卷七,《宋史》卷四一八有传。 吴潜诗,第一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履斋遗稿》及《两宋名贤小集·四明吟稿》爲底本,第二、三卷以《开庆四明续志》所收之《四明吟稿》二卷爲底本,散见他书之诗编爲第四卷。
《吴波亭二首》是宋代吴潜创作的一首诗词,通过描绘吴波亭下的情景,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江山变迁的忧虑和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
在吴波亭下敲击着扁舟,
轻盈的雨滴和烟雾弥漫在麦田秋色中。
乌兔承载着日月的离去,
江山统管着古今的忧愁。
诗意和赏析:
《吴波亭二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富有意象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江山变迁的深切感受。
首先,诗中的吴波亭被描绘为一个具体的场景,为整首诗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情境。吴波亭下的扁舟和轻盈的雨滴、烟雾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幽静、细腻的画面。这种描写方式使得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波亭下的宁静和世界的变化。
其次,诗中出现的乌兔衔日月的意象,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更迭。乌兔象征黑暗中的时间,它们承载着日月的离去,意味着光阴的消逝。这种意象的运用,表达了作者对光阴易逝的担忧和无常的思考。
最后,诗中提到的江山管定古今的忧愁,表达了作者对江山命运的思考。江山作为一个象征性的概念,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作者通过使用"管定"这一词语,暗示了江山的力量和决定性的作用。江山的变迁和命运的更迭,带来了人们的忧愁和焦虑。这种对江山命运的关切,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和社会的担忧之情。
总的来说,《吴波亭二首》以其细腻的描写和富有意象的表达,传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江山变迁的忧虑和思考。通过对具体场景和象征意象的运用,诗词在情感上营造了一种宁静与忧愁并存的氛围,引发读者对人生、历史和社会的思考。
一再将书托置邮,渺然殊未亦湛浮。平生愿识才能见,别去于今岁又周。
河洛成冰候,关山欲雪天。寒灯随远梦,残历卷流年。杯共芳醪冻,簪依短发偏。毫釐九牛畔,头角两蜗前。冶外金休躍,山阿溜或穿。飘人谁怨瓦,使鬼尚须钱。招隐芝岩路,盟真玉笈篇。何当坐清颍,间洗世中缘。
维汉南有箕,垂象列三辰。长司簸扬职,糠秕居前尘。
风恼花枝不耐频,等闲飞落易愁人。殷勤最是章台柳,一树千条管带春。
靓妆艳服游川上,箫鼓声中俗自欢。寄语春风休用恶,恐教潭水起波澜。
往日房陵怜逐客,物情不觉在天涯。十年来作六州长,四海共知双鬓华。封内半为故敌践,路傍时问野人家。京山初入京西道,晚景轻风旆脚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