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车谁唤阿时推,酿雨云头簇不开。
猛热急欣江汉立,先声偏上竹梧来。
高唐赋就何曾梦,杜曲诗成不费催。
颇欲灯前同夜酌,却愁牢落馈无台。
虞俦,字寿老,宁国(今属安徽)人。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初爲广德、吴兴二郡教官(本集卷三《再用韵述怀》注),歷绩溪令,知湖州、婺州(本集卷二《林子长见访……》注)。淳熙十六年(一一八九),爲太学博士,迁监察御史(本集卷六《轮对札子》题注、《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九之六),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爲国子监丞(《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二之九),宁宗庆元二年(一一九六),爲淮南东路转运副使(本集卷六《被召上殿札子》题注)。三年,转江南西路转运副使兼知平江府。四年,改知庐州(《吴郡志》卷七、卷一一)。嘉泰元年(一二○一),除中书舍人(本集卷六《已见札子》题注)。二年,迁兵部侍郎(《宋会要辑稿》兵二六之一三)。生平崇敬唐白居易,家建尊白堂,有《尊白堂集》二十二卷(本集卷首陈贵谊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六卷,其中诗四卷。明嘉靖《宁国府志》卷八有传。 虞俦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五月二十七日夜大雨前三日热甚》是宋代诗人虞俦的作品。以下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五月二十七日夜,前三日的炎热极度。
雷声和闪电交相辉映,谁在呼唤阿时推(雷神之名)。
聚集成云的雨水,却不肯倾泻而下。
炎热如虎,匆忙地欣喜地立在江汉之间。
雷鸣声先行,偏偏传到竹梧(地名)而来。
高唐(地名)的赋作何曾幻想到,杜曲(地名)的诗成不费丝毫催促。
我颇有意在灯前与你共酌,却担忧着无台可供我们坐下。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五月二十七日夜晚的一场大雨之前前三天的酷热。诗人借助雷电和炎热的描写,表现了天气的变幻和人们的期待。他渴望雨水的到来,期盼雷声带来的甘霖,但云却一直不肯释放雨水。虽然炎热令人难受,但也有人急切地期盼着雨水降临,带来清凉和盼望。诗人还表达了对文学创作的向往,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得到认可和传播。最后,诗人表达了对与他人共享美好时光的愿望,但又感到无台可供聚会,带有一丝无奈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炎热与雨水的对比来表现自然界的变幻和人们对雨水的渴望。通过雷声、闪电和炎热的描绘,诗人使诗歌充满了动感和生命力,给人一种强烈的感受。诗人通过描写炎热带来的不适和期盼雨水的渴望,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诗中还融入了对文学创作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作品的希望和期待。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想与他人共度美好时光的愿望,但又感到无法实现的困扰,给人一种无奈和思索的情绪。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优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比的手法,将自然景象与人的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以思考和共鸣的空间。
春去堂堂不复追,空余草木弄晴晖。交游归雁行将尽,踪迹鸣鸠懒韵不飞。老大未须惊节物,醉狂兼得避危机。东风虽有经旬在,芳意従今日日非。〈四月十一日立夏。〉
晨起凌严霜,恸哭临素帷。驾言百里途,恻怆复何为。昨者仕公府,属城常载驰。出门无所忧,返室亦熙熙。今者掩筠扉,但闻童稚悲。丈夫须出入,顾尔内无依。衔恨已酸骨,何况苦寒时。单车路萧条,回首长逶迟。飘风忽截野,嘹唳雁起飞。昔时同往路,独往今讵知。
天师羽化久,殊馆临官道。系马松门深,风清乱蝉噪。开基今几时,庭树皆连抱。有池号遗履,无地寻丹灶。金像独俨然,讵识何人造。学仙匪吾事,访古乃其好。物色聊默存,他年忆曾到。
阌乡右邑有吾亲,河上茅亭结构新。五老分明为北里,三峰咫尺是西邻。儿孙不厌闲游客,鸥鹭偏谙醉主人。彼此眠云相隐梦,从今应更往还频。
莫买宝剪刀,虚费千金直。我有心中愁,知君剪不得。莫磨解结锥,徒劳人气力。我有肠中结,知君解不得。莫染红丝线,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莫近红炉火,炎气徒相逼。我有两鬓霜,知君销不得。刀不能剪心愁,锥不能解肠结。线不能穿泪珠,火不能销鬓雪。不如饮此
暂借清溪伴钓翁,沙边微雨湿孤篷。从今诗在巴东县,不属灞桥风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