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五日熟食节,七十一曲下山坡。
寒喧相逢旧人少,风雨欲尽新林多。
青岩不辞挂春霭,白鸟何处生沧波。
途泥同兴不同调,我懒且休君更歌。
戴表元(一二四四~一三一○),字帅初,又字曾伯,号剡源先生,又称质野翁、充安老人,奉化(今属浙江)人。度宗咸淳五年(一二六九)入太学,七年第进士,授建康府教授。恭帝德祐元年(一二七五),迁临安府教授,不就。元兵陷浙,避乱他郡,兵定返鄞,以授徒、卖文自给。元成宗大德八年(一三○四),以荐爲信州教授,秩满改婺州,以疾辞。武宗至大三年卒,年六十七。有《剡源文集》三十卷,其中诗四卷。事见本集自序、《清容居士集》卷二八《戴先生墓志铭》。 戴表元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明万历九年刊《戴先生文集》爲底本。校以明刻六卷本《剡源先生文集》(简称明刻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戊子清明前陪王丞度新岭》是宋代戴表元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百五日熟食节,七十一曲下山坡。
寒喧相逢旧人少,风雨欲尽新林多。
青岩不辞挂春霭,白鸟何处生沧波。
途泥同兴不同调,我懒且休君更歌。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清明节前,诗人陪同王丞度新岭的情景。诗人在旅途中经历了风雨,与陌生人相遇的机会较少,而新的风景却不断涌现。青岩岭不畏春雾的笼罩,白鸟在何处翔鸣,引发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思考。尽管大家都在泥泞的道路上前行,但每个人的心境却不尽相同。诗人表示自己暂时懒得再唱歌,留给读者更多的空间去体味诗意。
赏析:
这首诗词以清明节前的旅行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和人生境遇的感悟。诗中运用了富有意境的描写手法,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
首先,诗人通过描述百五日熟食节和七十一曲下山坡,勾勒出清明时节的氛围。这是一个熟食节日,人们在清明前纪念祖先,同时也是春天到来的标志。通过描绘节日和山坡,诗人将读者引入了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
接下来,诗人通过对旧人少和新林多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在旅途中遇到的陌生人较少,但新的景色却源源不断。这种对人际交往和环境变迁的观察,传递出一种对于人生经历和变迁的思考。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运用青岩不辞挂春霭、白鸟何处生沧波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界的关注。青岩岭不畏春雾的笼罩,展示了自然界的坚韧和生命力;而白鸟在何处翔鸣,则引发了对于生命的追问。这些景物的描绘,既凸显了自然界的美丽和神奇,又引发了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最后,诗人表示自己懒得再歌唱,留给读者更多的空间去思考。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表达方式,既传达了诗人的情感态度,又给予了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让读者自行品味诗意。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对清明节前旅行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通过独特的意象和抒情手法,诗人将复杂的情感和思考嵌入到诗中,引发读者对于人生和自然界的思考。
酷爱青城好山色,终年不出白云门。
十月寒犹未,幽人乐自便。看山行觅句,扫石坐谈玄。一径藤萝月,数家桑柘烟。旧时钓鱼处,枯木倒寒泉。
扰扰一京尘,何门是了因。万重千叠嶂,一去不来人。鸟道春残雪,萝龛昼定身。寥寥石窗外,天籁动衣巾。
三相当年镇庙堂,江山草木亦增光。一时主宰权衡重,千古人间姓字香。
昔之督邮逐彭泽,今之督邮眷昌国。不令自赋归去来,更以新诗祖行色。开缄墨湿雨蒙蒙,细读字字含清风。尘埃三载足昏塞,一听妙语还醒忪。持归柴桑有茅舍,揭之其间作佳话。非惟可诧陶渊明,亦愧当年督邮者。
廿载金陵九还往,何如三宿在桑间。还家更有江南兴,只取囊诗子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