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长花困眠初熟,故向花前张灯烛。
要教未敢脱罗裳,玉颊长红黛长绿。
生怜杏火发中林,无奈桃腮倚修竹。
争如锦帐照佳人,一笑嫣然春意足。
独疑工部不题诗,端为风流欠芬馥。
王洋(一○八七?~一一五四?),字元渤,原籍东牟(今山东蓬莱),侨居山阳(今江苏淮安)。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进士。高宗绍兴元年(一一三一),召爲秘书省正字。歷校书郎,吏部员外郎,守起属舍人,坐事免(《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四四、五七、五八)。十年,由权发遣吉州改知邵武军(《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一之四八)。十七年,由知饶州任罢(《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五六)。寓信信,因居所有荷花水木之胜,自号王南池,闢室曰半僧寮(《洞泉日记》卷中)。二十三年,以直徽猷阁主管台州崇道观卒(《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六五)。一说十二月卒,年六十七。其子易祖收辑遗文爲《东牟集》三十卷(《宋史·艺文志》作二十九卷),孝宗淳熙元年(一一七四)周必大爲之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十四卷。事见《周文忠公集》卷二○《王元渤右史文集序》、《南宋馆阁录》卷八。 王洋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东牟集》爲底本,酌校残本《永乐大典》引诗。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中文译文:
白天漫长,花儿疲倦,初显的果实已经成熟,于是我在花前点起了灯烛。
我还不敢抛开身上的罗裳,玉颊上的红晕和黛绿的眉,仍然存在。
生命如杏花般绽放,照亮了繁茂的林间,但无法与倚靠修竹的桃腮相比。
与其如此,不如将锦帐的光辉照在佳人身上,她一笑之间春意盎然。
我独自怀疑工部不为这首诗题赋,这样便是风流却缺少芬芳馥郁。
诗意和赏析:
《席上和郑顾道烛下海棠》是宋代王洋的作品。诗中通过描绘海棠花的美丽和细腻,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的开头,诗人描述了白天过长,花儿疲倦的情景,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有限。于是,他点亮灯烛,希望延长花的美丽时刻,强调了对美的珍惜和追求。
接着,诗人提到自己仍然穿着罗裳,面颊上带着红晕和眉间的绿黛,暗示诗人自身的美丽和妩媚。这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对自身魅力的保留和追求,不愿脱去美丽的装饰。
诗的下半部分,诗人以杏花和桃腮作比喻,表达了对于自身的思考和比较。杏花火热而明艳,代表了诗人内心的激情和追求,而桃腮却依靠修竹,暗示了美丽需要有依托和支撑才能持久。
最后两句,诗人认为与其光芒照耀着美丽的事物,不如将宝贵的光辉照在佳人身上,佳人一笑之间便能让春意充盈。这表达了诗人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渴望。
整首诗以花为象征,通过描绘花的美丽和比喻,抒发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诗中对于个人魅力和追求的表达,也增添了一份自信和独立的气息。
一粒微阳稍兆和,严凝莫奈雪霜多。天人胜负为消长,造物其如所息何。
人穷往往咎文穷,历数前贤半此风。春去林园乃啼鴂,秋来墙壁自鸣虫。世悲工瑟如齐客,我叹好龙多叶公。苦节期君类松柏,根能如石干如铜。
骑鸾玉府尽仙真,短羽愁攀天汉滨。诗懒便应推老手,饮豪独未后诸宾。宫壶银箭刚知夜,笼烛金华已报春。倒载微吟笑儿稚,时清宁是习池人。
风回协气通青律,月破游氛上碧天。万盏华灯辉永夜,一犁甘雨报丰年。梅含宿润粧先试,荑新桑手不拳。云势崇朝殊未已,坐看泽遍先垓田。
朱光灼烁照佳人。含情送意遥相亲。嫣然一转乱心神。非子之故欲谁因。翡翠羣飞飞不息。愿在云间长比翼。佩服瑶草驻容色。舜日尧年欢无极。
记擘吟笺手欲皴,至今满箧玉湖春。郢人妙质何曾死,乞与风斤运用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