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郭望西湖,微径几寻尺。
澹与人意长,云寒正无色。
深寻幽禅居,步转苍山侧。
落叶不可纪,遮尽山下石。
师方无定居,我亦何所适。
四海漭无归,老矣山中客。
百年熟机缘,还此共视寂。
语罢今古分,坐上有陈迹。
一笑视此生,何事非戏剧。
开门纳遥峰,暮雨一江白。
兹游非世逢,归路晚萧瑟。
积阴迷晓昏,钟声报将夕。
王铚,字性之,自号汝阴老民,汝阴(今安徽阜阳)人。尝从欧阳修学。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权枢密院编修官(《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三五),纂集太宗以来兵制。绍兴四年(一一三四)书成,赐名《枢庭备检》。罢,主管台州崇道观,续上《七朝国史》等。九年,爲湖南安抚司参议官。着有《默记》一卷、《杂纂续》一卷、《侍儿小名录》一卷、《国老谈苑》二卷、《王公四六话》二卷、《雪溪集》八卷(今存五卷)等。《宋史翼》卷二七有传。 王铚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雪溪集》爲底本。校以原李盛铎藏清抄本(传录吴石仓校本,简称李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初渭园藏清抄本(张桐生校本,简称初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两宋名贤小集·雪溪诗集》(简称小集本)。又据李盛铎本《雪溪诗补遗》及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六卷。
《系舟余杭门访西湖金轮寺参上人》是宋代王铚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通过描绘北郭眺望西湖的景色和游览金轮寺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追求和自我反省的情感。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北郭望西湖,微径几寻尺。
澹与人意长,云寒正无色。
深寻幽禅居,步转苍山侧。
落叶不可纪,遮尽山下石。
师方无定居,我亦何所适。
四海漭无归,老矣山中客。
百年熟机缘,还此共视寂。
语罢今古分,坐上有陈迹。
一笑视此生,何事非戏剧。
开门纳遥峰,暮雨一江白。
兹游非世逢,归路晚萧瑟。
积阴迷晓昏,钟声报将夕。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北郭眺望西湖的景色,展示了一种恬静而超然的心境。诗人走过一条幽静的小径,来到了苍山的旁边,寻找着幽禅的居所。在这个寂静的环境中,诗人感受到了内心的宁静和与世界的融洽。
诗中的“落叶不可纪,遮尽山下石”表达了岁月流转、时光如梭的感慨,人事已经难以追忆,遮住了过去的痕迹。诗人不仅在追寻禅宗的道路上无所定居,也对自己的归宿感到茫然。他认为四海无归处,年老的他只能作为山中客。
然而,诗人对逝去百年的机缘有着深刻的领悟,他在此刻回望过往,与金轮寺的参上人一同感受寂静。语罢之后,诗人坐在金轮寺的座位上,可以感受到历史的痕迹和文化的传承。
诗中的“一笑视此生,何事非戏剧”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豁达态度。他以一种超然的姿态对待生命的起伏和变化,把一切都看作是戏剧般的存在。
最后几句诗描绘了诗人离开金轮寺,返程时的景色。他打开门迎接远处的山峰,暮雨中江水呈现出纯白的色彩。诗人认为自己的此次游历并非是世俗间的偶然相遇,而是一种超越尘世的体验。归途中,时光已晚,萧瑟的秋意逐渐浸染大地,与诗人内心的思绪相呼应。
这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禅宗之旅和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内心宁静、超越尘俗的向往。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和时光的深刻感悟,同时也传达了他对禅宗思想和修行的追求。诗词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将禅意融入自然景观之中,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世俗的宁静与深思。
闲居虽懒放,未得便无营。伐木添山色,穿渠擘水声。经霜收芋美,带雨接花成。前日邻翁至,柴门扫叶迎。
七岁投閒日,浑如未第初。牛衣困褴缕,鹤饭愧粗疏。圣有杯中露,朝无别后书。温寻皆旧学,风雨岁时余。
鲁公之节非一死,其谁碑之子曾子。鲁公之德人未知,其谁堂这张紫微。继公作郡五百载,登堂思公宛如在。江南遗墨处处传,鲁公去作麻姑仙。一杯相与借风月,但见云碧开池莲。紫微声名今第一,归上鸾台应不日。笑谈千里无兵戎,临川草木生春风。他年道傍儿女说,不思鲁公思张公。
官曹无人吏休沐,杜门谢病车脱轴。门前经旬客不至,苔色侵阶春更绿。书堂萧然白日静,黄蜂收声蜜房足。杨花浩荡天无风,檐端三丈朝阳红。晴薰病眼暖欲醉,卧搔短发如飞蓬。枕书睡熟呼不醒,黄粱正饭邯郸翁。不知纷纭梦几许,觉来烟际闻昏钟。
圣主崇文化,锵锵得盛才。相因归梦立,殿以集贤开。象系微言阐,诗书至道该。尧尊承帝泽,禹膳自天来。礼洽欢逾长,风恬暑更回。国朝将舜颂,同是一康哉。
二月清江外,遥遥饯故人。南山晴有雪,东陌霁无尘。骑别章台晚,舟行洛水春。知君梁苑去,日见白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