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肤似膜千山暝,雨脚如麻四面飞。
游了何曾动归兴,杜鹃故故唤人归。
王迈(《永乐大典》引作王君实)(一一八四~一二四八),字实之,一作贯之,号臞轩,仙游(今属福建)人。宁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进士,调潭州观察推官,改浙西安抚司干官。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爲考试官,因显擿详定官不公被黜。调南外睦宗院教授,时真德秀知福州,力爲之助。端平元年(一二三四)召试馆职,次年,爲秘书省正字(《南宋馆阁续录》卷九),轮对直言,忤旨,出通判漳州。又因应诏言事,削秩免官。久之,復通判漳州。淳祐元年(一二四一)通判吉州,迁知邵武军。八年卒,年六十五(《后村大全集》卷一五二《臞轩王少卿墓志铭》)。有《臞轩集》二十卷(《续文献通考》),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等辑爲十六卷,其中诗五卷。《宋史》卷四二三有传。 王迈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酌校残本《永乐大典》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香山闻杜鹃》是宋代诗人王迈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香山的景色和杜鹃鸟的叫声,表达了作者对乡愁和归乡之情的思索。
这首诗的中文译文如下:
云肤似膜千山暝,
雨脚如麻四面飞。
游了何曾动归兴,
杜鹃故故唤人归。
诗意:
诗的开篇以云肤似膜来形容山峦的模糊景象,暗示了黄昏时分的朦胧和神秘感。接着,诗人用雨脚如麻四面飞来形容雨点纷飞的情景,表现出这片山林中的生机和活力。然而,尽管四处游逛,但作者仍然无法激发起回归故乡的兴趣和动力。最后两句表达了杜鹃鸟一再呼唤人们归乡的情景,暗示着作者内心深处对家乡的思念和渴望。
赏析:
《香山闻杜鹃》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动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归乡之情的感慨和思考。诗中的香山被描绘得朦胧而神秘,与黄昏时分的暗示相呼应,营造出一种迷离的氛围。雨点如麻的描绘增添了一份生动和活力,突出了大自然的繁荣和美丽。
然而,尽管环顾四周,作者并没有被所见所闻所感动,无法激发起回归故乡的兴趣和动力。这种情感上的冷漠与杜鹃鸟的呼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杜鹃鸟作为归乡的象征,通过不断地呼唤人们回家,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对家乡的思念和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动物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归乡之情的复杂感受。虽然环境和他人的呼唤并未激发起他的动力,但内心深处的思念和渴望仍然存在。这种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使得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情感共鸣,让读者产生对家乡和归属感的思考。
一再将书托置邮,渺然殊未亦湛浮。平生愿识才能见,别去于今岁又周。
河洛成冰候,关山欲雪天。寒灯随远梦,残历卷流年。杯共芳醪冻,簪依短发偏。毫釐九牛畔,头角两蜗前。冶外金休躍,山阿溜或穿。飘人谁怨瓦,使鬼尚须钱。招隐芝岩路,盟真玉笈篇。何当坐清颍,间洗世中缘。
维汉南有箕,垂象列三辰。长司簸扬职,糠秕居前尘。
风恼花枝不耐频,等闲飞落易愁人。殷勤最是章台柳,一树千条管带春。
靓妆艳服游川上,箫鼓声中俗自欢。寄语春风休用恶,恐教潭水起波澜。
往日房陵怜逐客,物情不觉在天涯。十年来作六州长,四海共知双鬓华。封内半为故敌践,路傍时问野人家。京山初入京西道,晚景轻风旆脚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