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谢都督挽歌》

漠漠佳城幽,苍苍松槚暮。
鲁幕飘欲卷,宛驷悲还顾。
楚挽绕庐山,胡笳临武库。
怅然郊原静,烟生归鸟度。

作者介绍

上官仪(约608~665年1月4日)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陕县)人,生于江都。贞观初,擢进士第,召授弘文馆直学士,迁秘书郎。唐高宗时供职门下省,颇受唐高宗和武则天的赏识。龙朔二年(662年),成为宰相。后来高宗不满武后跋扈,上官仪向高宗建议废后,高宗亦以为然,由上官仪草诏。武后涕泣陈请,事遂中缀,自此武后深恶上官仪。麟德元年(664年),上官仪被诛,家产和人口被抄没,其一子上官庭芝也同时被诛杀。中宗即位后,因上官庭芝女上官婉儿为昭容,对上官仪父子有所追赠,绣像凌烟阁,追封为楚国公。

上官仪的评价

  上官仪,一个与洛阳有着不解之缘的人,一个久居洛阳死于洛阳的人。他的名字很特别。"上官"这个复姓,好听,好记,高贵,神秘,许多武侠小说里的厉害角色,都姓上官。或许看到"上官仪"这个名字,不少人会联想到某个神秘帮派的最高首领,他面冷气傲,武功超群,只报名字,便吓得众人胆战心惊。然而,真正的上官仪却不会武功,他最擅长的是写诗、写奏折,舞文弄墨,精于案牍。

  他写诗,没有李白的名气大,达不到妇孺皆知的程度;他从政,没有长孙无忌的威望高,最后还落了个身首异处。即便如此,他仍是一个真诚的诗人,一个被政治出卖的诗人。他创下的"上官体",对推动唐诗走向成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他赤胆忠心辅佐唐太宗、唐高宗,为救皇帝脱离困境,不惜押上性命!遗憾的是,他把宝押错了,把命搭上了。

  历史没有刻意地去记忆上官仪的生日,却记住了他的死。古往今来,有的人死得很壮烈,有的人死得很古怪,上官仪就是一个死得很古怪的人。所以,他的卒年,历史记得很清楚,他的生年,历史记得很模糊。他生于公元608年前后,这正是隋炀帝杨广最丧心病狂的时候,在他的黑暗统治下,老百姓死的死,逃的逃,没有安生日子。上官仪的家乡在陕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南陕县,离洛阳不远,直接受隋炀帝淫威的辐射。这样,上官仪的生存环境很糟糕。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被人杀害了。好心人把上官仪藏到一座寺庙里,使他侥幸逃过了仇家的追杀。

  后来,李渊父子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了隋朝,建立了唐朝,解放了上官仪的家乡,上官仪这才结束了东躲西藏的窝囊日子。

  童年的苦难经历,磨砺了上官仪的意志,使他拥有同龄人难以企及的成熟和智慧。他重拾学业,用心苦读,没几年便可写出漂亮诗文。乡邻们都说,上官仪真是个才子啊!才子在民间,而朝廷不知,是很遗憾的一件事情。上官仪不愿自己的才华被埋没,决定考官。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普通人要想当官,必须通过科举考试,进士及第者,才有当官的机会。那些考不中进士的人,顶多当个跑腿的差役,没有官职,不入品流。但要考中进士,谈何容易!每年的应试者都有数千人,最后被录取的,却只有寥寥数人,那可真是千里挑一,比如今的公务员考试难得多!当时的读书人,多是年年备考,考了又考,有的人连考十几次仍然不中,耗费了岁月,贻误了青春。所以有“五十少进士”之说,意思是说考中进士很难很难,以致50岁的进士还称得上“年轻”,还为“少年”,难怪有人感叹“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了。

  上官仪一头乌发,远没到“白头”的年纪,他能考中进士吗?亲戚们都替他捏着一把汗。上官仪却一点也不紧张,他昂着头,挺着胸,踌躇满志,进了考场。没过多久,发榜了,上官仪榜上有名,考了个全国第3名,进士及第!这下子不得了,太宗皇帝御笔亲点,让他当了弘文馆直学士——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晋书》 ,就是上官仪在这个岗位上参与编修的,此为后话,这里撇过不提。且说唐太宗很快又提拔上官仪当了机要“秘书”,专管校对皇帝的诗文。上官仪成了最年轻的侍臣。唐太宗特别喜欢这个年轻人,每次宴会群臣,都要让他作陪。

  上官仪的好运气来了!此后步步高升,俸禄越领越多,官职越做越大,及至唐高宗李治即位时,他又连升三级,先任秘书少监,再任西台侍郎,最后当上了世人瞩目的宰相!

  当上宰相的上官仪,心里美滋滋的,看啥都觉得美丽,看啥都觉得有诗意,于是诗兴大发,经常写诗。他写得最多的,是洛阳城的黎明,是洛河边的美景。你可能会感到疑惑:唐朝的京城是长安,上官仪为何不写长安写洛阳呢?莫非洛阳有他最牵挂的人或物?看官有所不知,上官仪一生中最得意的黄金时光,大部分是在洛阳度过的。他钟情洛阳,实在是因为他与洛阳的缘分深,而这种缘分,又因他生命的句号画在了洛阳而加深了。话说唐高宗是个典型的“气管炎”(妻管严),他惧内惧得要死,皇后武媚娘咳嗽一声,都吓得他半天不敢说话。这武媚娘就是后来的则天女皇。传说她用毒辣手段害死了高宗的前妻王皇后和萧淑妃。或许是做贼心虚,她夜夜梦见这俩人化作厉鬼向她索命。为了睡得安稳,她就劝高宗换个“办公地点”,把朝堂从长安搬到了东都洛阳。上官仪身为当朝宰相,自然也跟着皇帝来到了洛阳。那天,他像往常一样上早朝。时近破晓,皇城外边静悄悄的。城门外的天津桥铁链高锁,要等到天明后才会打开。上官仪骑着马来到桥头的洛堤上,与百官们一起等候放行入宫。

  几声鸟叫,划破了黎明前的寂静;几缕秋风,吹散了天边的一片乌云。月光皎洁,洒落点点银辉,洛河水波光粼粼,美丽动人。远处龙门山墨色如黛,令人浮想联翩。上官仪陶醉了。洛阳山水秀美,此般美景,在长安何曾见到过?他觉得有必要抒发一下澎湃于心的感情,于是略一沉吟,吟出一首诗:“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周围的官员们一听,哎哟,好诗!音韵清亮,宰相出口不凡!有那善于拍马逢迎的,当即找来笔墨纸张,将此诗认真记录。这首诗,就是《入朝洛堤步月》。

  上官仪一生写诗无数, 《入朝洛堤步月》是其代表作。有人喜欢这首诗,认为它对仗工整,遣词清丽婉转,值得细细品味。也有人认为它缺乏深意,过于雕琢,属于面目死板的应制诗。上官仪的诗歌,确实大部分都属于应制诗。这倒不能怪他,实在是当时文坛风气使然。初唐诗人受齐梁文风影响,写诗时过于讲究声辞之美。唐太宗是个文学爱好者,对这点更是看得很重。在他的影响下,唐初的宫廷文学多局限于应制咏物的范畴。上官仪身为朝臣,难免受流习影响,所以他的诗作,多数有着奉命应制的呆板面貌。但与他同时代的诗人们相比,上官仪的诗歌还是可圈可点的。他避开了一般人言辞空洞、一味堆砌的毛病,注重细节描写,善于借景抒情。他以高度纯熟的白描技巧,把五言诗的写作方式大大地推进了一步,成为人们模仿取法的一种新的诗体,人称“上官体”。

  “上官体”虽显呆板,但正因为有了一定的程式,使后来学诗的人有了范本可寻,却也承上启下,推动诗歌形式走向了规范。我们在欣赏李白诗歌狂放的同时,不妨品味一下“上官体”的严谨。

  上官仪会写诗,是个诗人。但诗人只是他的第二身份,他的人生目标,是从政。可惜政治不是啥好东西,上官仪最后死在了“政治”二字上。

上官仪的生平

  他是唐代大臣,唐初著名诗人。隋大业十四年(618年),隋朝左翊卫大将军宇文化及在扬州发动叛乱,弑杀隋炀帝,上官仪父亲江都宫副监上官弘被宇文化及党羽陈稜所杀。上官仪年幼,藏匿幸免。

  上官仪游情释典,尤精《三论》,兼涉猎经史,善属文。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上官仪被时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的杨仁恭看重,举荐赴京师长安参加科考。上官仪以“对求贤策”、“对用刑宽猛策”二策中进士,诏授弘文馆直学士,累迁秘书郎。贞观二十年(646年),玄奘法师向太宗进新译《经论》、新撰《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并请求皇帝给《经论》撰序言,唐太宗自制《大唐三藏圣教序》成,在庆福殿召集群僚,赐玄奘法师座,命上官仪宣读《《大唐三藏圣教序》。

  唐高宗即位后,上官仪于显庆元年(公元656年)被任命为太子中舍人,显庆四年(公元660年)被任命为都讲令侍讲,龙朔元年(公元661年)被任命为中书侍郎,龙朔二年(公元662年)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

  上官仪刚直肯谏,主张废皇后武则天。武则天专权后,其宠臣许敬宗秉其意,本奏上官仪与已废太子李忠谋反,武则天以此为由,将上官仪及其子上官庭芝同时处死,中宗李显即位时,才得平冤,以国礼改葬。上官仪的诗作很多,其词绮丽婉媚,适合宫廷需要,士大夫纷纷仿效,时称“上官体”。他归纳六朝以来诗歌中的对仗方法,提出“六对”、“八对”之说,对后世格律诗、联句的形成,很有影响。

上官仪的介绍

  他常参加宫中宴会,又曾参预《晋书》的编撰工作。唐太宗每属文,遣仪视稿,私宴未尝不预。唐高宗即位,上官仪为秘书少监,进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上官仪刚直肯谏,因建议高宗废武则天,遭武氏嫉恨。麟德元年(664年)十二月丙戌(十三)日(665年1月4日),被告与废太子梁王李忠通谋,上官仪及其子上官庭芝同时被处死,籍没其家,其孙女上官婉儿后为唐中宗李显妃嫔。唐中宗李显即位时,才得平冤,被追赠为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以国礼改葬。肖像列入凌烟阁,牌号是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兼弘文馆学士、楚国公。

  上官仪长于南方寺院中,受南朝文化的熏陶和宫体诗影响,"文并绮艳"。仪擅五言,格律工整,内容多为应制奉命之作,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形式上追求程式化。词藻华丽,绮错婉媚。因其位显,时人多仿效,世称上官体。他又归纳六朝以后诗歌的对偶方法,提出六对、八对之说,代表了当时宫廷诗人的形式主义倾向,但对律诗的定型有促进作用。《入朝洛堤步月》是上官体较好的代表作。而《八咏应制》则是典型的宫体诗。《全唐诗》录其诗1卷。 是初唐宫廷作家,齐梁余风的代表诗人。

作品评述

《谢都督挽歌》是唐代上官仪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述了佳城的景色,表达了对都督的怀念之情。

中文译文:
佳城幽深蒙蒙秋雾弥漫,
苍茫山林中夕阳将至傍晚。
鲁幕飘扬,欲卷而起,
逝去的时光令马嘶寂寞。
楚国的挽歌回荡在庐山上,
胡人的悲愁挥洒在武库前。
郊原间的宁静让人怅然,
归鸟在烟雾中展翅飞往远方。

诗意:
《谢都督挽歌》通过写景来表达对已逝去的都督的怀念之情。诗中以幽深的佳城、苍茫的山林和夕阳将尽的景色,勾勒出一幅宁静而忧伤的画面。鲁幕飘扬,欲卷而起,象征着时光逝去,令人产生寂寞之感。挽歌回荡在庐山上,表达了都督为国家效劳而去世的悲痛。胡人悲愁挥洒在武库前,则反映了边境守卫之间的困难和辛苦。最后,诗人怅然郊原静,感叹岁月在静谧中的流转,归鸟飞往远方,象征着逝去的一切,令人感到无尽的思绪和遗憾。

赏析:
《谢都督挽歌》以细腻的描写和明快的节奏,勾勒出壮丽而悲伤的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凸显了人生的短暂和时光的流逝。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和情感交织在一起,传达了对都督的哀悼之情,以及对生命的深思。诗词运用了音韵、意象和情感的交织,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深入感受到其中的忧伤和哀思,达到了感人肺腑的效果。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色和情感的描绘,唤起了读者的共鸣,让人不禁沉浸在其中,反思人生的无常和珍惜当下的重要性。

  • 《岁暮赠新安吴用卿》

    北风吹云云四幕,岁尽穷阴苦寂寞。忽闻有客来大鄣,清姿绝尘立野鹤。大鄣山客性耽古,开缄发箧光煜?龠。夏王九牧铸黄金,大泽深山远不若。于阗雁肪截昆吾,饕文如发双龙攫。丰隆煽火天公下,紫烟飞尽粉骨薄。锦缥细展墨花翻,河东二柳敦煌索。会稽内史十五字,崩崖断石压秘阁

  • 《赠太师中书令王公挽辞二首》

    汾曲名家相国孙,翊登枢铉继承恩。旂章礼秩连三府,彝鼎功名载一门。棺歛袞衣哀册异,路驱班剑葬仪存。清规素履知无晦,金刻雄文贲九原。

  • 《长安羁旅》

    听乐别离中,声声入幽肠。晓泪滴楚瑟,夜魄绕吴乡。几回羁旅情,梦觉残烛光。

  • 《夏日》

    满庭新绿午阴阴,风弄疏帘雨弄晴。窗下岸书眠一觉,不知人世有公卿。

  • 《偈颂一百三十六首》

    横一丈,竖一丈。满室风生,半窗月上。山僧要坐便坐,要起便起,终不向这里无风起浪。诸人若不散去,照雇劈脊拄杖。

  • 《纪事》

    英雄未肯死前休,风起云飞不自由。杀我混同江外去,岂无曹翰守幽州。

版权所有©成语大全网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