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坡翁余百年,传之温国子孙孙。
两家文物来归我,便盍投簪去杜门。
陈傅良(一一三七~一二○三),字君举,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早师事郑伯熊、薛季宣,爲永嘉学派巨擘。孝宗干道八年(一一七二)进士,授太学录。歷通判福州、知桂阳军。光宗禅位,迁提举湖南常平茶盐、转运判官,改提点浙西刑狱,过阙,留爲吏部员外郎。绍熙三年(一一九二)迁秘书少监兼实录院检讨官,嘉王府贊读,起居舍人,四年,兼权中书舍人,因建言调和两宫矛盾不应,自免而归。宁宗即位,召爲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同实录院修撰。寻与韩侂胄不合,出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庆元二年(一一九六),削秩罢宫观,杜门韬晦,榜所居室爲止斋。嘉泰三年卒,年六十九,謚文节。有《止斋先生文集》五十二卷等。事见本集附录宋楼钥《陈公神道碑》、蔡幼学《陈公行状》,《宋史》卷四三四有传。 陈傅良诗,以明正德覆刻宋嘉定五年永嘉郡斋本爲底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谢司马倅惠东坡竹石》是宋代陈傅良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陈傅良对收到司马倅(司马光)赠予的东坡竹石的感激之情,并以此为契机表达了他对文化传承和友谊的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出自坡翁余百年,
传之温国子孙孙。
两家文物来归我,
便盍投簪去杜门。
诗词的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开篇提到了“坡翁”,指的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他也被称为东坡先生。陈傅良在诗中表示,这首诗是他在享年百岁的苏轼的遗物中得到的,这些遗物被苏轼的后裔传承至今。这一开篇的表述,展现了作者对苏轼的敬仰和传统文化的重视。
接下来,诗词提到了收到司马倅(司马光)赠予的东坡竹石。东坡竹石是指苏轼喜欢的一种装饰品,它代表了苏轼的文化品味和个人风格。司马倅将这样一件重要的文物赠予陈傅良,显示了他们之间的友谊和对陈傅良才华的认可。
最后两句“两家文物来归我,便盍投簪去杜门”表达了作者的感激之情和对于文化传承的思考。作者将苏轼和司马倅的文物视为两家之物,而自己得到了它们的归属。他认为这是一种珍贵的遗产,于是决定将这份文化传承下去,同时也表示了他要回到自己的府邸中,专心致志地从事学问创作的决心。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苏轼和司马倅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同时也对文化传承和学术创作的重要性进行了思考。这首诗词通过对文化遗产和友谊的描绘,展现了作者的情感和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不是新人不肯来,天教老子小徘徊。坐看桃李缤纷落,等得酴醾烂熳开。
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能作山川远势,白头惟有郭熙。却写李成骤雨,惜无六幅鹅溪。徐生脱水双鱼,吹沫相看晚图。老矣个中得计,作书远寄江湖。折苇枯荷共晚,红榴苦竹同时。睡鸭不知飘雪,寒雀四顾风枝。子母猿号槲叶,山南山北危机。世故
玉树凉风举,金塘细草萎。叶落商飙观,鸿归明月池。迎寒桂酒熟,含露菊花垂。一奉章台宴,千秋长愿斯。
相见惜馀辉,齐行登古寺。风烟结远恨,山水含芳意。车马莫前归,留看巢鹤至。
剥开莲子见芳鲜,花叶同心缩翠拳。欲记池莲多少朵,一枝荷叶一枝莲。
金水河边柳色新,玉山馆外少沙尘。琵琶未必能愁客,鹦鹉如何错唤人?翠袖锦襜驮白马,落花飞絮斗朱轮。人间天上无多路,只隔红门别是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