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不忘贫贱,华缄到弊庐。
分明如国史,子细似家书。
情有千重在,词无一字虚。
未谐亲谢去,东望但踌蹰。
魏野(九六○~一○二○),字仲先,号草堂居士,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东都事略》卷一一八作蜀人)。一生不仕,居陕县东郊。真宗大中祥符四年(一○一一)被荐徵召,力辞不赴。广交僧道隠者,与当时名流寇准、王旦等亦有诗赋往还。天禧三年(一○一九)十二月九日卒,年六十。卒后赠秘书省着作郎。有《草堂集》,生前已行于世。死后,其子魏闲总其诗重编爲《鉅鹿东观集》十卷。《宋史》卷四五七、《东都事略》卷一一八有传。 魏野诗,前十卷以一九二五年贵池刘氏影宋刊本《鉅鹿东观集》爲底本,校以宋绍定元年严陵郡斋刻本(残四~六卷,以明抄本配足,简称明抄配宋本,藏北京图书馆)、旧山楼藏清钞本(简称旧山楼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张蓉镜藏清钞本(简称张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章钰藏清钞本(简称章本)、宋筠录温忠翰校跋本(简称温校)、赵氏峭帆楼一九一四年刊本(简称赵本)、傅增湘批校本(简称傅校)、陈思辑《两宋名贤小集》(清初钞本,收《草堂集》三卷,简称草堂集本)等。另从《草堂集》、《全芳备祖》等书辑得集外诗,附于卷末。
《谢王太博惠书》是宋代诗人魏野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贵不忘贫贱,
华缄到弊庐。
分明如国史,
子细似家书。
情有千重在,
词无一字虚。
未谐亲谢去,
东望但踌蹰。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对王太博的感激之情。魏野在诗中表达了即使身份地位提高,也不会忘记自己曾经的贫困和低微的境遇。他将写给王太博的书信比作国家的史书,记录着重要的事迹和价值,而这封信对于他个人来说却像家书一样亲切。他的情感丰富多样,词句却没有一丝虚假。尽管他想要与王太博谐音,但心中却未能达成共鸣,只是望着东方心中忐忑不安。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魏野对王太博的感激之情。他将自己的身份提升和贫困时的境遇相对照,表达了对王太博一直以来的关怀和帮助之感激。通过将王太博的书信比作国家史书和家书,他展示了对这封信件的重视和亲切感。诗中情感丰富,真挚而不夸张,用简明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心情。最后两句表达了他未能与王太博产生共鸣的遗憾和不安,给整首诗增添了一丝哀愁之感。
这首诗词虽然篇幅不长,但通过简洁而准确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王太博的感激之情和自己的内心矛盾。它展示了魏野的才华和对情感的敏锐把握,同时也反映了宋代士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和价值观念。
美人信有错刀投,不负张衡咏四愁。k罢心香屡回顾,古时明月照杭州。
宫样新装锦{左衤右颉}鲜,都人争服孟家蝉。天心谁识开真瑞,待见中兴第十传。
强展愁眉进一杯,年年红熟见杨梅。至亲阻寇全无信,时贵嫌贫近不来。京兆旧游张敞马,督亢遥望剧辛台。华荣寂寞手翻覆,好在徉狂老万回。
溪山风月两相当,痼疾真成得秘方。往日同舟但饶信,只今去路落湖湘。贫离亲戚古所叹,归去田园老未忘。试趼溪头问酒价,扫沙聊得踞胡床。
过了红芳又绿阴,绿阴多处觉春深。东皇自是成功早,取次南风入舜琴。
緼袍敌狐裘,晚饭可当肉。讳穷竟未免,岂不爱储蓄。嗜利颡有泚,恐愧王承福。财固祸之媒,越乡忌怀玉。君看座右器,已满即倾覆。圣贤用功处,清心而寡欲。于世淡无求,乃能实其腹。谁令人青衫,失策混流俗。黄子振鹭姿,笔力扛百斛。笑人龟手药,欲售先聚族。知予颇清苦,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