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新城道中二首》是苏轼所作,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旅途中的心境和对人生的思考。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身世悠悠我此行,
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
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
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
试向桑田问耦耕。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轼在旅途中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思索。他感叹自己的身世纷繁复杂,但他仍然坚定地前行。在溪边,他停下来,驻足倾听溪水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宁静和美好。他提到了散材(指散落的木材)担心被人看到并被砍掉,疲惫的马儿闻到卷旆钲(指军队行进的标志)时思念着归家。在细雨纷飞的时候,茶馆的主人会感到喜悦,而在深山的僻静之处,官员的清廉和正直得以保持。最后,苏轼思考人生的岔路众多,他决定去问桑田(指时光流转的无情)关于农耕的事情,以求找到人生的真谛。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旅途中的景象和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他以自己的身世为出发点,表达出对于人生起伏和变迁的感慨。在溪边停下来倾听溪水的声音,可以理解为他在自然中寻找平静和安宁,远离世俗的纷扰。提到散材和疲马,可以看作是对于生活中困难和压力的意象,而茶馆主人和深山的官员则象征着追求喜悦和廉洁的人性。最后的问题,向桑田问耦耕,表明他对于人生的追问和对于生命的探索,希望能够找到真实和意义。整首诗词以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为线索,通过对比和对照来突出对于人生和人性的思考,以及对于真谛的探索。
苏轼的诗词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细腻的描写而闻名,这首《新城道中二首》也不例外。通过自然景物和人物的描绘,他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于真实的追求。这首诗词以朴素的语言和明快的节奏,展现了苏轼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对于人性的洞察。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绪,同时也引发自己对于人生和存在的思考。
金风暮剪双头蕊,啼脸辞秋嫣血紫。宫女三千罢笑喧,锦云阵冷鸳鸯死。满江烟玉流古香,寻魂吊影愁茫茫。吴天队露衰红湿,一夜波凉小龙泣。
年时床下拜庞公,鸡黍留连日正中。客子倦游归计速,伤心先友转头空。
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
不行浙右已三年,却上今秋考试船。文禁何妨鸥鹭狎,厨供旋得蟹鱼鲜。远山浮动太湖浪,密树冥蒙小市烟。及过长桥风正恶,倚船无语看青天。
卷起珠帘。看是谁家妃子,收拾金奁。
云安欣及境,小刹为徘徊。殿阁随岩展,轩窗向水开。僧虽持钵出,客自舣舟回。欲住无留计,幽怀亦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