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净烧汤不离坑,慈和三昧益群盲。
十方诸佛皆如是,岂效披毛业报生。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行住坐卧三十二颂》是宋代释印肃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行住坐卧三十二颂
中文译文:
无论行走、停留、坐卧,共有三十二种颂赞。
护净烧汤不离坑,慈和三昧益群盲。
十方诸佛皆如是,岂效披毛业报生。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佛陀在行走、停留、坐卧等各种状态下所表现出的三十二种颂赞。第一句表达了佛陀为了拯救众生,不辞劳苦,像烧开清净的汤一样,始终坚守在修行的道路上。第二句揭示了佛陀以慈悲和般若智慧,帮助众多盲目的众生。最后一句呼应了佛陀的境界,指出了十方世界的诸佛都以相同的方式行事,而不是效法一些追求虚名的功德。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佛陀的慈悲和智慧,展现了佛法的核心价值观。诗人通过描述佛陀的行为,揭示了佛法的真谛,即佛陀无论在何种状态下都以利益众生为己任,不忘初心,不为功德或名誉而行事。诗词中的三十二种颂赞,象征着佛陀的无限智慧和慈悲心,以及他对众生的无私奉献。
整首诗词通过简练的表达,传达了佛陀的伟大境界和佛法的普遍价值。它提醒着读者,不论处于何种状态下,我们都应该以慈悲和智慧去面对世界,用行动来利益他人,不被功德与名誉的追求所左右。这首诗词具有启发人心、引导人们追求正道的作用,展现了佛教文化的深刻内涵。
风舟挽晴江,载客日夜行。身远心在家,腹肠何由平。未知所到期,先计还归程。时寻别时语,涕泪下纵横。仰观风中云,下视水上萍。共在天地间,可无同飘零。泻此樽中酒,美鱼其饮羹。虽饱不厌饥,强醉终自醒。笑言虽在远,音问犹有形。愿因东南风,时寄西北声。
桃李无言一径深。客愁春恨莫相寻。看花酌酒且开襟。白雪浩歌真快意,朱弦未绝有知音。月明千里故人心。
雄屏口分寄,珍祠倏再临。翚飞丛宇峻,龙濩伏渊深。蘋藻罗清荐,金匏合雅音。风旌翻凤蜺,晨炷燎榆沉。麝墨披新刻,尘签认旧吟。乐游情未足,残照下西岑。
田水颇胜师,寺梅若可妻。新月似小女,一弯向人低。平生寡师法,开径自出蹊。擘我妻女去,酷哉此别离。老饥方驱后,津梁忽已疲。行迈殊未歇,且拚骨与皮。下山如相送,青青势向西。
西庵松竹深,薄暮更微雨。山禽不畏人,嘲哳方对语。而余倦宦者,罢日今可数。京邑夙所怀,其如恶尘土。行复念斯游,回头怅何许。
天台旧路。应恨刘郎来又去。别酒频倾。忍听阳关第四声。刘郎未老。怀恋仙乡重得到。只恐因循。不见如今劝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