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佑登瀛日,同升愧妄庸。
我年先一饭,君学富三冬。
久要平生好,分携晚岁逢。
无因素车去,执绋望丘封。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宣徽南院使太子太保赠司空冯公挽辞三首》是苏颂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以送别冯公为主题,表达了对冯公的敬重和离别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皇佑登瀛日,同升愧妄庸。
我年先一饭,君学富三冬。
久要平生好,分携晚岁逢。
无因素车去,执绋望丘封。
这首诗词的诗意和赏析如下:
诗的开头,苏颂用"皇佑登瀛日"来形容冯公的卓越才华和品德,将其与皇室的恩泽相提并论。接着,他表达了自己的愧疚之情,认为自己的成就与冯公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体现了对冯公的敬重和自谦之心。
接下来的两句"我年先一饭,君学富三冬",表达了苏颂对冯公学识渊博的赞美。苏颂自谦自己只在冯公之前吃了一顿饭,而冯公则在学问上已经积累了三个冬天的成就,突显了冯公的学术造诣和年长者的地位。
然后,苏颂表达了长久以来对冯公的敬慕之情,表示多年来一直向往着与冯公相见,并在晚年终于有幸与冯公相逢。这种分别的离情,透露出苏颂对冯公的深厚感情和对友谊的珍视。
最后两句"无因素车去,执绋望丘封",表达了苏颂无法随冯公一同离去的遗憾之情。这里的"因素车"是指没有理由和机会一同离开,"执绋"则是指苏颂目送冯公远去。"丘封"则象征着冯公的高官厚禄,也暗示了冯公将会有更高的职位和地位。
整首诗词以送别冯公为主题,表达出苏颂对冯公的崇敬和敬意,同时展示了作者自谦和感慨离别的情感。通过对冯公才学和年长地位的赞美,苏颂在离别中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冯公未来的美好祝愿。整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传达出作者与冯公之间深厚的情谊和离别的惋惜之情,展现出了苏颂细腻而深情的文学才华。
鸡栖及我未掩扉,犬虽远出暮自归,司晨警夜职交举,簸糠弃粒报亦微。查查双鹊更媿汝,庭树夜宿常相依,岂怜主人老寂寞,暖热蓬户不忍违。养鸱甚恩健即去,养鹰虽久饱亦飞。嗟哉物性厚薄异,使我隐几空歔欷!
自笑山泽为癯儒,侪之富贵非其徒。他人诞日晏歌酒,贫家箪瓢屡空虚。昨朝不记生年朋,面前忽见樽罍列。感君祝我还祝君,两翁相对头如雪。
耿耿残灯夜未央,负墙闲对篆盘香。风号东北河冰合,月落西南竹影长。孤鹊欲栖频绕树,寒龟无息稳搘床。颓然坐睡那知晓,推户朝曦已满廊。
雷事,见天封题名,即此地也。既归,宿於近潭田舍翁家。是夜雷雨大作,望潭中火光烛天。明日,旁近言龙起大槐中。父老云,正月龙起,前此未见也。龙潭寺南*尊,冯丈所名笑青山、不解留客,林丘夜半掀举。萧萧暮景千山雪,银箭忽传飞雨。还记否。又恐似、龙潭垂钓风雷怒。山人
兰若无人到,真僧出复稀。苔侵行道席,云湿坐禅衣。涧鼠缘香案,山蝉噪竹扉。世间长不见,宁止暂忘归。
罗结同心柳带青,碧桃香里记将迎。春风重到凭栏处,肠断江楼不忍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