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南一向几多垂,欲咏终难比并伊。
应是彤庭将御试,麻衣群见折腰时。
魏野(九六○~一○二○),字仲先,号草堂居士,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东都事略》卷一一八作蜀人)。一生不仕,居陕县东郊。真宗大中祥符四年(一○一一)被荐徵召,力辞不赴。广交僧道隠者,与当时名流寇准、王旦等亦有诗赋往还。天禧三年(一○一九)十二月九日卒,年六十。卒后赠秘书省着作郎。有《草堂集》,生前已行于世。死后,其子魏闲总其诗重编爲《鉅鹿东观集》十卷。《宋史》卷四五七、《东都事略》卷一一八有传。 魏野诗,前十卷以一九二五年贵池刘氏影宋刊本《鉅鹿东观集》爲底本,校以宋绍定元年严陵郡斋刻本(残四~六卷,以明抄本配足,简称明抄配宋本,藏北京图书馆)、旧山楼藏清钞本(简称旧山楼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张蓉镜藏清钞本(简称张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章钰藏清钞本(简称章本)、宋筠录温忠翰校跋本(简称温校)、赵氏峭帆楼一九一四年刊本(简称赵本)、傅增湘批校本(简称傅校)、陈思辑《两宋名贤小集》(清初钞本,收《草堂集》三卷,简称草堂集本)等。另从《草堂集》、《全芳备祖》等书辑得集外诗,附于卷末。
《雪竹》是宋代诗人魏野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溪南一向几多垂,
欲咏终难比并伊。
应是彤庭将御试,
麻衣群见折腰时。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雪覆盖的竹子。诗人观察着溪南地区的竹子,它们多么垂拱挺拔。诗人欲将这景象歌咏,但发现很难找到与之相比的词句。这或许是因为这样的美景只适合皇帝御试时使用,也只有皇帝身穿麻衣时才能亲自欣赏。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雪覆盖的竹子景象,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观察,表达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诗歌表达能力的挑战。在宋代文化中,竹子被视为高洁、坚韧和清雅的象征,而雪覆盖的竹子更是一种独特的美景。诗人用简练的语言勾勒出竹子的形态和雪的洁白,以及它们带来的美感和触动。
诗中提到的“彤庭将御试”指的是皇帝的御试,这是一种选拔文人才能的考试。诗人认为自己的表达能力难以与这样崇高的场合相比,因此感到难以找到合适的词句来表达雪覆盖的竹子之美。
最后两句描述了皇帝身穿麻衣时群臣们折腰行礼的场景。这可能是诗人隐喻自己的诗歌只适合在皇帝面前展示,而在平常时期无法得到认可和赏识。
《雪竹》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美景与情感的交融,同时反映了诗人对自身艺术追求的挑战与困惑。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自身创作能力的思考,展现了宋代诗人独特的审美观和文化背景。
甲戌缠国哀,时属秋八月。近辅馀英山,洪水中夜发。狼藉彻旬雨,拔地殊飘忽。滔天肆奔迸,变幻起崷崒。徒步登县楼,浩渺沉林樾。妖氛混泽气,势极火焰突。绵亘山下乡,逃难想颠蹶。晨兴雨更澍,邑屋已隉杌。高跳空刺肠,何异睹溟渤。飘尸不可计,可者布竹筏。栖危或得命,其奈
自有吾儒乐,人多不肯循。以禅为乐事,又起一重尘。
不肯爬沙桂树边,朵颐千古向岩前。巴东峡里最初峡,天下泉中第四泉。啮雪饮冰疑换骨,掬珠弄玉可忘年。清游自笑何曾足,叠鼓冬冬又解船。
晁董科名累,向雄利禄儒。惟公传洛学,处世类齐竽。湖外严兵戍,神畿析使符。恍然成昨梦,一吊束徐刍。
秋风吹落叶,君作武昌游。只道从军乐,那知别路愁。寒暄楚岫色,日夜汉江流。大阃多珠履,无为弹蒯缑。
能名净行达理闱,振锡携瓶出翠微。恩重冕旒曾召对,情高云鹤却同归。会思莲社寰中结,杯泛潮风海上飞。不是清时未陈力,便堪随去扫岩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