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僻无钟鼓。
残灯灭,夜长人倦难度。
寒吹断梗,风翻暗雪,洒窗填户。
宾鸿谩说传书,算过尽、千俦万侣。
始信得、庾信愁多,江淹恨极须赋。
凄凉病损文园,徽弦乍拂,音韵先苦。
淮山夜月,金城暮草,梦魂飞去。
秋霜半入清镜,叹带眼、都移旧处。
更久长、不见文君,归时认否。
周邦彦(一○五六~一一二一),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神宗元丰六年(一○八三),献《汴都赋》,七年,爲太学正(《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三四四)。出爲庐州教授。哲宗元祐八年(一○九三),知溧水县(《景定建康志》卷二七)。还爲国子监主簿。元符元年(一○九八),除正字(《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九九)。徽宗即位,爲校书郎,迁考功员外郎,卫尉、宗正少卿,兼议礼局检讨。政和元年(一一一一),以直龙图阁知河中府(《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三之二六),未赴。二年,改知隆德府,徙明州,入拜秘书监,进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未几,知顺昌府,徙处州。提举南京鸿庆宫。宣和三年卒,年六十六。周邦彦是宋着名词人,有词集《清真集》二十四卷。另有《清真杂着》三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已佚。事见《王观堂先生全集·清真先生遗事》。《东都事略》卷一一六、《咸淳临安志》卷六六、《宋史》卷四四四有传。周邦彦诗,据《永乐大典》、《岁时广记》等书所录,编爲一卷。
《宴清都(中吕)》是宋代文学家周邦彦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地僻无钟鼓。
残灯灭,夜长人倦难度。
寒吹断梗,风翻暗雪,洒窗填户。
宾鸿谩说传书,
算过尽、千俦万侣。
始信得、庾信愁多,江淹恨极须赋。
凄凉病损文园,
徽弦乍拂,音韵先苦。
淮山夜月,金城暮草,梦魂飞去。
秋霜半入清镜,
叹带眼、都移旧处。
更久长、不见文君,归时认否。
中文译文:
偏僻的地方没有钟鼓声。
残留的灯火逐渐熄灭,长夜让人疲倦难耐。
寒风吹断了芦苇的茎,风吹动着暗暗的雪花,洒满了窗户。
宾客们急于传递书信,
算计已经尽遍,千千万万的伙伴。
直到现在才相信,庾信的忧愁如此之多,江淹的怨恨已经极致,必须要有所抒发。
凄凉的疾病摧毁了这座文学园地,
琴弦突然拨动,音韵先是苦涩的。
淮山的夜月,金城上残草,梦魂飞离。
秋霜已经覆盖了一半清澈的镜子,
叹息着带着眼泪,都移动到了旧地。
时间过得更加漫长,不曾见到心爱的文君,归来时是否还能认出。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寂静而凄凉的夜晚场景,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失落。首句"地僻无钟鼓"暗示了这个地方是一个偏僻的地方,没有热闹的声音和活动。接着诗人通过描写残灯熄灭、夜晚漫长,以及寒风断梗、风雪洒满窗户,进一步强调了寂静和荒凉的氛围。
在这样的环境中,宾客们急于传递书信,但这种忙碌和交往并不能填补作者内心的空虚。通过提到庾信和江淹,诗人表达了他对庾信、江淹那样的才子才情的羡慕和敬佩,同时也流露出自己的忧愁和怨恨。
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作者所处的文园的凄凉景象,琴弦乍拂的音韵苦涩无味,夜月下的山和城已经荒芜,作者的梦魂也飘离了这个地方。最后一句提到秋霜覆盖的清镜,暗示了岁月的流转和变迁,作者带着叹息离开了旧地,心中更加漫长地思念着未见的文君。
整首诗以寂静和荒凉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忧愁和孤独的氛围。诗中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环境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同时,对庾信和江淹的提及,以及对文园的描写,进一步展示了诗人对才情和文学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诗词以其凄凉的意境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孤独和失落的感受,以及对才情和文学的追求。诗人通过描绘荒凉的环境和寂静的夜晚,以及对庾信和江淹的崇敬和忧愁,将自己内心的情感与外部的景物相融合,展现出深刻的诗意和情感。整首诗词给人以忧郁而凄美的感觉,引发读者对孤独、人生和文学的思考。
王土平平。正海息波澜,岳敛云烟。三景虚明,八表澄清,一月普照诸天。有流霞洞焕,映黍珠、徐下空玄。绝形言。见千真拱极,万气朝元。当时鹤鸣夜半,感真符宝篆,特地清传。碧湛龙文,红凝龟篆,绛衣舞鬣蹁跹。计功成果就,无真教、郭景飞仙。已千年。亘灯灯续焰,光朗无边。
抹月涂风画有声,等闲人见也愁生。听莺桥下波仍绿,走马台边月又明。芳草路多人去远,梅花春近鸟衔争。残更亡寐难同梦,为雨为云只自行。
祥符额赐海会寺,四百年来弹指过。试问竹林桥下路,往还曾见几东坡。
昔趋魏公子,今事霍将军。世态炎凉甚,交情贵贱分。黄沙扬暮霭,黑海起朝氛。独与君携手,行吟看白云。
哀怨杨叛儿,骀荡郎知否。香死博山炉,烟生白门柳。
对月无何添雅致。丛绿花黄偏有异。正是遇重阳,霜露冷、宜呈祥瑞。清香覆我如言志。害风来、且休攀视。应共到蓬莱,琼筵上、众仙颁赐